当前位置: 加速装置 >> 加速装置介绍 >>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中科院自动化研究
这是海淀·故事第篇文章
9月19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3,2,1,发射!”伴随着冲天的火光和欢呼声,我国第37、38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冲天而起,直入天际,三个小时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两颗卫星将成为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前发射的十二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适时提供服务。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当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过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经历了怎样的坎坷,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前辈们又为其付出了多少努力。
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现场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年,为加速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所整建制划入空间技术研究院,更名为空间控制技术研究所,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0二研究所。年,根据自动化学科技术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重建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标志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过程中孕育,应国家建设的重大需求诞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成长。
从“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到高性能功能数字信号处理器研制成功,从满足国家需求的精密感知与先进控制到面向内容安全的网络信息处理,从深入百姓生活的“汉王”品牌系列产品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控制技术,几代自动化所人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果。
雪后的自动化所
筚路蓝缕临危受命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召开了包括中央各部门、各有关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技术工作人员大会,动员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来自全国23个单位的名科技人员提出了发展远景规划的初步内容,体现出全国“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深切感到某些新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快地发展这些新学科,使其在短时间内接近国际水平,把计算技术、自动化、电子学和半导体这四个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列为“四大紧急措施”,经周总理同意,确定由中国科学院负责采取紧急措施,尽快筹建相应的四个学科研究机构。不久后,自动化研究所应运而生。
年9月19日,自动化所举行了建所30周年的纪念活动,历届所领导合影留念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以柯岗为代表的多位苏联专家来所讲学,草创研究所的先辈们抓住每一个机会,努力的吸收养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自动化研究所日益壮大。
图为科研人员在进行操作
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人造卫星一号发射成功,此后,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我国开展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年5月17日,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自此,欣欣向荣的自动化研究所临危受命,加入了这次注定载入史册的攻坚任务之中。而几乎与此同时,自动化所还承接了原子能反应堆自动控制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综合自动控制两项任务,自动化研究所草创不久,便被委以重任,投身最需要的地方,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奋斗,这也成为一代代自动化所人的信念和追求。
攻坚破难东方破晓
年1月25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六五一设计院,并开始进行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设计工作。自动化研究所在其中所承担的“东方红”乐音装置、调制器和短波发射机研制工作也提上日程。
同年10月27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两弹”(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试验前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这一方针后来成为人造卫星研制人员的座右铭和工作指导方针。同年12月,中科院六五一设计院完成了东方红卫星总体技术方案设计。
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持续进行,除却个别国防工作外,其他的科研工作全部陷入停滞状态,而卫星上天的梦想一直在科研人员的心中生根发芽,无数个夜晚,他们秉烛达旦,焚膏继晷,孜孜以求,只为让“东方红”的声音响彻天际。
科研人员在调试“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圆满实现了“上得去,抓得住,报得及时,听得到,看得见”和一次成功、初战必胜的要求。太阳系第一次听到了来自神秘东方的声音,从此这颗人造卫星一直漂浮在它的轨道上,注视着这个美丽古老的国度,见证他在一天天的日起月落间崛起。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紫冬悄绽继往开来
“
年7月30日,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备处主任、所长的钱伟长教授逝世,享年98岁。钱教授因在多领域皆有建树,被称为“万能科学家”,而他却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
这位被称作中国力学之父的老人,参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学术期刊《应用数学和力学》,促进了力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的力学事业和中国力学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动化研究所首任所长,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
钱教授回国建设新中国的几十年间,始终关心着自动化科学的发展,他曾说:“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几十年来,自动化研究所秉承老所长的训导,薪火相传,代代不绝,许许多多的优秀科研成果喷薄而出。
(.7-.10)自动化所领导班子。
左起:杨一平、王小明、王东琳、徐波、战超
近年来,自动化所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年攀升,多年位居北京市科研系统前十名绘;制的“脑网络组图谱”第一次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活体全脑连接图谱,获得国际同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