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速装置 >> 加速装置介绍 >> 第三篇步入实践的沙产业1995201
对话刘恕
01
前言
《一个伟大预言的现实见证: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前言
02
初识沙产业
第一篇:初识沙产业(-)|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
03
认知沙产业
第二篇:认知沙产业
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
04
步入实践的沙产业
“今后的工作我想还应在实践,发展沙产业有了人人看得到的成绩才好宣传说服人。”
——钱学森,.12.2
王静、王晓琼(以下简称王):我们已经一起作了“两篇”讨论。这“两篇”讨论,仿佛敲开了通向理解、认知沙产业的大门,也让我们体会到,为什么要植根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去认识沙产业,要在溯本求源中去理解沙产业。现在我们想把讨论转向另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有关沙产业的践行活动。
刘恕(以下简称刘):对沙产业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实质和发展方向。但理论品格的真理性最终还是要交由实践进行检验。所以,很高兴我们将讨论转向实践,一起来聊一聊被钱老称为知识密集农业型产业中“小弟弟”的沙产业,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我们可以先顺着时间的脉络谈起。您曾说过,年香山会议是沙产业理论研讨开篇,而年,纪念钱学森建立沙产业理论十周年研讨会的召开则是沙产业迈向实践的总动员。咱们从动员到实际践行活动的经历说起吧!
刘:出席纪念建立沙产业理论十周年研讨会的人员,经过讨论、交流,提升了认识。明确了发展沙产业的历史使命,是“让生物利用太阳光能为人创造财富”;懂得了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思维方式综合分析研究沙区资源优势,要用全新的治理措施,全新的开发模式,经营管理沙区生态系统;要寓防治于开发之中,以求得沙产业在特殊生境中的发展,遵守协调性和持续性原则。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可以说,年深秋的这次研讨会,完成了沙产业迈向实践的动员任务。
钱学森接见建立沙产业理论十周年研讨会代表
王:纪念钱学森建立沙产业理论十周年研讨会召开后,年,我们注意到《人民日报》有一篇钱老的专访,重点也是在谈沙产业。
刘:在新春伊始的2月27日,《人民日报》科技园地版,发表了记者对钱学森先生题为《建立新机制发展沙产业》专题访谈。这篇报道使用了三个小标题,分别是:⑴奋斗一百年建立沙产业;⑵发展沙产业要有适合机制的组织;⑶沙区将是新食品原料的开拓地。非常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沙产业的目标任务。这个专题访谈就像一支报春花,开启了沙产业从动员到实际践行活动关键的年。
王:可以重点讲讲这一年都发生了些什么吗?
刘:在这一年,沙产业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和鼓励,这对沙产业实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得到长期在西北工作,一直关怀沙区人民群众生活的宋平同志有力的支持和指导,直接加速了使钱学森沙产业由理论构想步入生产实践的步伐。
年9月初,宋平同志给我打电话,问询钱老沙产业发展的情况和碰到的困难,并约定面谈。9月15日,我向宋平同志汇报了自己对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理解过程。宋平同志听后告诫说,“钱老是大科学家,了不起的科学家,对中国人民有杰出的贡献。钱老思考的事都是大事,是重要的事。”接着又说,“我在很多地区工作过,但对甘肃干旱贫困地区的发展,总是念念不忘。那里的群众生活太苦了。”当我谈到沙产业理论必须走向大规模的群众实践,才能显示出生命力,甘肃省愿意做首批沙产业规划典型时,宋平同志说,甘肃省自然条件差,对发展沙产业的切身体会深刻,所以行动积极,可在河西走廊建成沙产业基地,并召开一次会议。并嘱咐道,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阎海旺等同志,部门的领导,农委、林业厅的领导和你们都很熟悉,先与他们沟通。会议召开事项确定后,宋平同志得知钱老行动不便,不能出席会议时,又明确表示,“河西开会,我去参加”。此后,宋平同志指示我还要向温家宝和姜春云同志报告。
关于这两份报告的细节,我至今记得十分清楚。年11月9日,在我写给时任国家副总理温家宝的报告中,宋平同志亲笔写上“家宝同志:现呈上刘恕同志的报告,请阅示”。当天,温家宝副总理在文件上作了批示“春云同志:钱学森同志和宋平同志提出,在我国西部戈壁沙漠发展沙产业,这些重要的理论和意见值得重视。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办好这件事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和生态意义。刘恕同志的这份报告,提出了推动这项事业发展的一些具体建议,可否批请有关部门研究,请酌示。”同日,宋平同志在我写给姜春云同志的函件中写道:“春云同志,送上刘恕同志给你的信。她得知你对沙产业的支持,很受鼓舞,他们拟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河西召开沙产业研究和示范会议,想请你和有关部门领导到会指导。请予支持并指示。”也是在当天,姜春云同志批示:“济民同志:这项产业的开发应予支持,请通知有关部门到会。资金问题可与有关部门研究解决。”
时光荏苒,转瞬间已过28年,但是这段沙产业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和鼓励的故事,至今仍在激励沙区群众,鼓舞着大家沿着已明确的沙产业理论基础和推进方向,去实践和前行。
王: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以微藻来践行沙产业的方案,还有我们在第二篇章讨论过的“12字”技术守则,也是在年提出的?
刘:是的。在年内,有关沙产业的学术活动特别活跃。年8月,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全国绿洲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究会。会上,田裕钊以“发展沙产业,建设新绿洲”为题,提出了“在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指导下,建设的新绿洲目标是以充分利用沙漠戈壁地区的阳光优势建设新型的绿洲。其一,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光合作用要素实行系统、有效地调控,即以人工设施改善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条件,作为当前提高沙漠地区太阳能利用率的最有效的手段,是现代新型绿洲形式。其二,由于微型藻类具有利用无机形式的碳和碳水化合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高品质蛋白的能力,因而成为有着巨大潜力的太阳能转化器。沙产业未来的新型绿洲,将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为目的微型藻类养殖的大型人工装置。”田裕钊认为,不应把沙产业的新绿洲建设理解为神秘的和远不可及的事情。就热交换的科学原理而论,现阶段已经在大面积上使用的农用地膜,改变了农田土壤的水热交换状况,可以认为是人工装置最原始的起点;塑料大棚和温室这种生产方式,可以认做是人工设施在今天的一个发展阶段。而更高层次的微型藻类养殖的大型人工装置,则应包括更高的技术和更新的科学成果。例如,用管道连续生产,为保证全天候生产提供人工光源,建立气流电站,在大面积上建设热隧道等等。
在干旱不毛之地上,以“新型绿洲”形式展现沙产业的观点的提出,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会上经过交流研讨,最终取得了共识,沙产业是干旱不毛之地上的新型绿洲。
也是在这次讨论会上“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12字被认定为是沙产业技木路线的通俗表达。关于这“12字”口诀,在认知沙产业的讨论中已有谈及,我称之为是沙产业理念的“立地”部分。
“多采光”是指将天赐的阳光-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能源,用光合作用为“入口”,把万象之源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采收下来。这是沙产业的立意之本。“少用水”是指合理有效地利用奇缺的天然降水的径流以及地下水。“新技术”指在干旱荒漠地区求发展农业的关键技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体现了当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投入,从而摆脱传统农业对生产力的束缚。沙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大农业,没有高新技术的应用,沙产业就失去了生命力。“高效益”是一个综合的也是最终的评价沙产业的经济指标,是创建沙产业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简扼的“12字”技术守则,包含了沙产业技术路径和对沙产业战略性方向的表达,容易为广大群众把握运用,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开发沙产业的指南和用作检验项目的标准。
王:可以讲讲《关于发展沙产业振兴大西北的建议书》的事情吗?
刘:年9月,我和李建树、田裕钊、谢联辉、徐国昌、申元村等多位专家署名,提出《关于发展沙产业振兴大西北的建议书》。《建议》分上、下两期,以专家谈西北发展沙产业的现状和前景《河西走廊绿洲农业显出勃勃生机》《选准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突破口》为标题,刊登在《人民日报》11月编印的《情况汇编》内阅件上。
建议书的主要内容是: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已在沙产业理论引导下开始通过新的人工控制措施,改变农业生产条件,造就了一种“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产出”的生产模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绿洲农业,这是一种希望。河西走廊新型绿洲农业与原来生产方式相比,有许多独到之处。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是从事生产的人们在思维定式上产生的两个转变:一是从增多用水,向重视多用阳光、节约用水的转变;二是从单纯为解决温饱的粮食生产,向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转变。
从国家安定发展的大局和加速缩短东西部经济差距的高度,大力推进扶持新型绿洲农业,抓住机遇,加速沙产业有序发展,使之成为西部干旱地区普遍的、广为应用的农作形式,是振兴大西北的成功之路。为此,我们也在《建议》中,明确提出四点建议:
(1)西部各级政府在组织生产时要把握目前这种有利态势,当务之急:一是完善塑棚技术,提高耐用性和采光性、适用性;二是利用现代科技,加速引进适宜大棚温室饲养和种植的高价值动植物;三是强化塑棚管理,避免地膜、大棚种植技术可能带来的霉菌和新的病害,避免塑料的“白色污染”。
(2)加速开辟沙业产品销售渠道,使人们辛勤得来的产品能得以销售,努力扶持沙区市场经济。在脆弱环境里的脆弱经济,需要国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计划,需要有关部门在交通建设、沙产业税收政策、对外贸易渠道、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3)建立沙区食品原料深加工体系。在中国干旱沙区完全有可能建立起“四季常青瓜果园”、“冬季厨房”。目前交通不便的沙区大宗瓜果蔬菜东运难,需要建立不同类型的储藏设施,需要脱水蔬菜、罐头制作等深加工技术。处于温带的中国沙漠,有枸杞、沙棘、山楂、葡萄、甘草、麻黄、黄芪、丛蓉、锁阳等成百上千种经济生物资源,只要加强科研,发展深加工技术,用专项资金加以扶持,就能开发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
(4)扶植沙产业示范基地。只有理论的完善而没有实业、没有样板地示范,作为一种产业思想,不能显现实践的生命力。因此,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统筹指导的优势,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条件成熟的地方,扶植一批产业的示范基地。
11月12日,姜春云同志在《情况汇编》内阅件上对《关于发展沙产业振兴大西北的建议书》批示道:“两份材料所载专家关于沙产业开发建议值得重视,如能由点到面搞起来,意义重大,应予扶持。请陈跃邦、李延龄并刘江同志阅酌”。
王:这四方面建议,从生产、销售到加工和示范推广,全面涵盖到。同时还兼顾了白色污染等环境保护问题,非常全面。后续是否也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响?
刘:《建议》提交后,年10月,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李建树和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禹贵民撰写出关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发展沙产业的调查报告。11月20日,李建树、张文明、高森和内蒙古林业厅张承彬撰写了关于赤峰市发展沙产业的调查报告。极积的学术活动,为提升和传播沙产业理念,为沙产业迈上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参加年“十周年研讨会”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受到启迪激励,又明白发展沙产业路径,开始了践行探索。时任甘肃张掖地区地委书记的马西林同志回到张掖即率领干部和技术人员,在山丹县沿国道两侧的干旱戈壁荒滩上,率先建起日光温棚座。棚内进行无土栽培和换基土栽培,引进机井水入棚精细灌溉。按着宋老的指示,甘肃武威林业处制作了一个十分简易的塑料薄膜管道小球藻生物反应器,供参观了解微藻生产。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首家苁蓉有限责任公司也开始组建并探索梭梭、苁蓉人工栽培和产品研发。这些工作为沙产业开发提供了实际样本。
年,由于中央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专家学者的极积地探索以及在甘肃张掖的率先践行,推动了沙产业迈上践行的发展阶段。到年末11月26日至30日,由甘肃省政府、林业部、中国科协联合召开了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标志着年完成了它作为沙产业从动员到实际践行活动关键年的作用。
王:在与您交谈过程中,我们感到,您谈到沙产业发展的脉络常与开展研讨交流活动相结合。如,年香山学术研讨会议是沙产业理论研讨开篇;年纪念钱学森建立沙产业理论十周年研讨会是沙产业迈向实践的动员;而年末的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则成为沙产业迈上践行发展阶段的起程。
刘:说得很对!由于沙产业是一个新概念,是一种创新,有着严格的表述和界定。它的出现虽然“震古烁今,新从耳目”,但将其列入农业型知识产业密集产业系列,人们感到陌生和不解。开展研讨活动,搭设起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参与人员可以在交流中切磋和质疑,在讨论中提升认识并形成共识,因此作用尤为重要。所以当我们回顾沙产业发展进程的脉络时,总会记录下与之紧密契合的研讨交流活动。
年11月26日至30日,由甘肃省政府、林业部、中国科协召开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时任中中央政局常委的宋平同志及林业部、中国科协、甘肃省委政府领导,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及地区干部、技术人员均到会。这次会议亦作为沙产业践行发展阶段的起航式,被记录在沙产业发展进程中。
王:您称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为“启航式”,是基于什么原因?
刘: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明确为工作会议。但会议仍然围绕对沙产业理念认识、理解为主题。在这次会上,钱老因身体原因未能与会,由涂元季秘书带来他的书面发言,代为宣读;与会的宋平同志作了长篇讲话。于是,在中国沙漠的开发治理事业中,有着特别贡献和作用的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都对这次会议给与了高度的支持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