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装置

煤化工行业专题报告一头多线,产品选择是企

发布时间:2022/10/15 20:21:09   

核心观点

一头多线,煤化工蓬勃发展。煤化工起源于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大家习惯上把焦炭、化肥和甲醇等产品归为传统煤化工。现代煤化工是以煤炭为原料,将煤以气化、液化和加氢等方式深加工,得到各类附加值高、清洁环保化工原材料的过程。我国现代煤化工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截至年底,形成了煤制油产能万吨/年、煤制气产能51亿立方米/年、煤制烯烃装置32套,产能万吨/年,配套聚烯烃产能万吨/年;煤制乙二醇装置24套,产能万吨/年。

煤制油气项目投资较大,低油价区间时经济性不佳。从经济性分析,单套万吨煤制油项目投资在亿元以上,单套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总投资在亿元,高投资意味着折旧费率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此外,新型煤化工对于水资源消耗大、环保要求高,环保设备投入占到了总投资的很大比例。以秦皇岛卡动力煤元/吨测算,以只有布伦特原油价格位于60美元/桶以上时,煤制油和天然气才具有经济价值。煤制烯烃和乙二醇的盈亏平衡点位于40-50美元/桶之间。

DMF和醋酸供需偏紧,价格易涨难跌。DMF和醋酸行业未来易出现供需紧平衡状态,不同之处在于,DMF行业供给端出清,CR5市占率高达87.5%,价格易涨难迭,后市仅需考虑涨价后下游企业的接受程度;醋酸行业未来供给增量有限,需求端易受PTA增量需求拉动。

电石供需平稳,尿素整体接近行业拐点。电石产能出清较为充分,需求端主要由PVC带动,短期价格受环保限产和调峰限电影响较大,中长期看供需基本平衡,行业进入稳定发展期。尿素供给端持续优化,未来增量有限,需求端增速在持续下行5年后,今年前三季度表需增速回稳至-0.6%,接近拐点,明年有望受农业和工业需求驱动继续上行。

己二酸和乙二醇过剩,烯烃供给宽松压制甲醇价格弹性。己二酸和乙二醇处于供需偏宽松状态,新投产能大量达产,未来产品价格贴着成本线运行或常态。煤制甲醇方面,价格主要受烯烃价格影响较大,烯烃行业未来产能大量投放,行业将步入供需偏宽松状态,未来投资逻辑将以量为主。

一、煤化工:一头多线,产品选择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煤化工起源于18世纪工业革命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建立焦化厂,煤炭的化学特性逐渐被人们所挖掘,之后广泛应用于冶金、农业等领域。大家常把焦炭、化肥和甲醇等产品归为传统煤化工。现代煤化工是以煤炭为原料,将煤以气化、液化和加氢等方式深加工,得到各类附加值高、清洁环保化工原材料的过程。主要产品包括煤制汽油、柴油、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等基础化工品。

我国现代煤化工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九五’期间煤化工技术还处于梳理实验室结果,开始试验验证阶段;‘十五’期间为工程化开发起步,中试试验研究阶段;‘十一五’期间转入产业化开发,建设工业示范项目。这期间我们经历了国际大宗商品牛市,原油价格高企,以我国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禀赋,为现代煤化工加速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十二五’期间进入大规模商业开发和规范化运营阶段,国家明确规定低于一定规模的装置禁止上马,强调优化‘量水而行’,鼓励发展集成多联产,节能零排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宁夏宁东煤化工基地、内蒙鄂尔多斯煤化工工业园和陕西榆林煤化工工业园在此期间逐步建设成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历了供给侧改革煤价低位反弹和国际原油价格相对低迷的状态,煤化工产品在低煤价和高油价区间内性价比较高的优势不复存在。行业发展速度未能跟上规划要求,整个行业进入调整期。此外,各地环保从严和煤炭指标硬性要求也对煤化工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现代煤化工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和规模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年底,我国煤制油产能万吨/年、煤制气产能51亿立方米/年、煤制烯烃装置32套,产能万吨/年,配套聚烯烃产能万吨/年;煤制乙二醇装置24套,产能万吨/年。从绝对数量上看,煤制油和煤制气产能仅占我国当年成品油和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的2.6%和1.7%,被当成石化工业的重要补充;而煤制烯烃和乙二醇技术工艺较为成熟,在市场中可与油制或气制产品的直接竞争,分别占我国烯烃和乙二醇表观消费量的25.9%和27%。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在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70%和40%的今天,拥有工艺成熟、可规模化生产并且自主可控的煤制油气技术显得弥足珍贵。

从经济性分析,单套万吨煤制油项目投资在亿元以上,单套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总投资在亿元,高投资意味着折旧费率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新型煤化工对于水资源消耗大、环保要求高,环保设备投入占到了总投资的很大比例。主营煤制油气的企业分两类,一类是以神华、潞安为代表资金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国企,另一类是伊泰、汇能当地拥有廉价煤炭资源的煤企。一般情况下,只有布伦特原油价格位于60美元/桶以上时,煤制油和天然气才具有经济价值。煤制烯烃和乙二醇的盈亏平衡点位于40-50元/桶之间,这也是最近几年各公司新投产能投产的主要方向。

国内优质的煤化工企业大多都是寻求低油价下的经济性,主要的手段是产品线选择、技术改进和管理优化,以宝丰能源为代表的企业专注于烯烃产品,旨在做低吨烯烃单耗和成本落实到个人的管理优化;以华鲁恒升为代表的企业则立足于气流加压床技术,做低吨氨醇当量成本,在尿素、DMF、醋酸、己二酸等产品中寻求技术迭代和优化,并在成本端持续保持低费率。但无论是哪种产品选择、技术改进和管理优化,作为大宗化工品,都脱离不了寻求规模优势的立意,本文将以煤化工主要下游化工品为重点,分析各单品的行业特征和供需平衡情况,梳理未来煤化工领域存在的投资机会。

二、旧产能出清基本完成,DMF、醋酸、尿素和电石供应端压力不大

任何一个行业的需求端决定了市场空间的大小,供给端的改变则决定了该利润分配情况,厘清一个行业的供需也容易弄明白量和价哪个可能成为未来的主导因素。以供需平衡的视角来看,DMF和醋酸行业未来容易出现供需紧平衡状态。不同之处在于,DMF行业供给端出清完毕,CR5市占率高达87.5%,价格易涨难迭,后市仅需考虑涨价后下游企业的接受程度;醋酸行业未来供给增量有限,需求端易受PTA增量需求拉动。尿素行业整体接近行业拐点,供给端持续优化,未来增量有限,需求端增速在持续下行5年后,今年前三季度表需增速回稳至-0.6%,接近拐点,明年有望受农业和工业需求驱动继续上行。电石产能出清较为充分,需求端主要由PVC带动,短期价格受环保限产和调峰限电影响较大,中长期看供需基本平衡,行业进入稳定发展期。

(一)DMF:供需结构优化,预计未来维持紧平衡状态

DMF全称二甲基甲酰胺,为无色透明液体,罐装储运。作为万能的工业溶剂,DMF应用范围广泛,PU浆料占总需求58%,医药、农业占22%,食品、电子约占20%。其中PU浆料是合成革上游原料,终端商品包括箱包、皮鞋和制衣等各类消费品。

过去几年内,DMF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国内需求受环保政策影响持续下降,倒逼供给端持续收缩,出口量稳中有升。年国内总产能97万吨,产量72万吨,出口10.9万吨,产能利用率超70%。

供给端收缩,龙头市占率持续提升。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下游企业开工不足,江山化工16万吨DMF产线于5月6日永久性停产。截至年6月30日,国内DMF有效产能为81万吨。新产能投建方面,华鲁恒升3万吨扩改建10万吨产线预计于9月底投产,河南心连心集团的20万吨产线预计将在年投料。预计截至年底,国内DMF总产能将保持在88万吨,华鲁恒升单家市占率接近40%,CR5超87%,行业集中度高。

需求端向好,出口量稳步增长。需求端看,年上半年总产量31.52万吨,同比减少4.26万吨,下游皮革厂产量较往年同期缩减2-3成。出口方面,年1-10月DMF出口量为8.92万吨,同比增加5.3%,海外需求持续增加。下半年也是浆料和农药生产旺季,电子与食品端需求相对刚性,随着生产秩序逐步恢复,下游需求料将回到年化70万吨以上的正常水位。

供给端龙头企业市占率高,下游需求端相对分散,上游企业议价保价能力强,在未来新增产能释放缓慢的背景下,只要需求端出现边际向上的拐点,价格容易快速拉涨。今年下半年DMF价格突破元/吨,创下近10年最高值,供给端的改变使得市场定价权牢牢把握在上游龙头企业手中。然而,短期价格上涨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于下游企业能否顺利传导,下游工厂无法转嫁时只能选择降负或关停。一轮周期过后,12月份DMF价格稳定在元/吨之上,预计未来两年DMF供需关系将维持紧平衡状态,价格易涨难跌,未来核心观察点在于库存去化程度和下游工厂传导力度。

(二)醋酸:装置开停车是短期价格核心变量,PTA产能投放拉动需求增长

醋酸别称冰醋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PTA、醋酸酯、醋酸乙烯、氯乙烯、醋酸酐等产品的生产,是合成纤维、染料、胶粘剂、医药和农药的重要原料。年我国醋酸总产能万吨,总产量万吨,国内表观消费量万吨,出口64万吨,装置平均开工率83%。

短期价格取决于社会库存去化情况和生产装置开停车状况。年上半年海外装置频繁停车造成海外需求激增,价格快速上涨;年7月国内装置停车导致供应偏紧,价格震荡上行;年上半年全球遭遇新冠疫情,下游需求停滞库存快速累积,二季度国内企业主动停产检修,醋酸价格触底回升。下半年国内需求恢复,去库存节奏加快,进入10月份后社会库存明显下降,叠加华北华东工厂意外停车事件,醋酸价格快速上涨。12月价格创出近10年高点。

中长期看,行业需求端才是决定醋酸价格核心因素。新增供给方面,未来两年最有可能投产的是华谊钦州50万吨醋酸项目,该项目年开工建设,预计年建设完成。除此之外还有万吨规划储备项目,但都处于项目前期筹划阶段,投产时间不确定性高。需求端看,PTA-年计划投产万吨产能,以单耗0.04测算,满产情况下可消耗万吨醋酸。在下游PTA、醋酸酯需求恢复正常的情况下,供给端未来一年内只有华谊钦州项目投产,预计醋酸行业将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

(三)尿素:供给平稳,需求接近拐点

尿素学名碳酰胺,为白色无味晶体,在土壤中被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被植物吸收利用,是一种含氮量最高的氮肥,适用于各类作物和土壤。按下游需求可分为农业生产和工业加工,其中农用尿素可直接施肥亦可制作复合肥;工业需求中可以当作三聚氰胺、人造板,电厂脱硫脱硝的主要原料。以行业属性来看,农业需求相对稳定,具有非周期性特点,短期与作物种植结构相关,中长期与人口增速、耕地种植面积相关;工业需求方面,三聚氰胺下游需求是板材、油漆涂料等,人造板属于建筑建材行业,二者均与地产周期关联度较高。

过去10年,我国尿素产能经历了扩张和收缩两个阶段,年-年国内尿素产能扩产万吨以上。年后,受环保政策和供给侧改革驱动,行业进入去产能阶段。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国内尿素产能(实物量)从年的万吨减少到年的万吨,供给端持续优化。年国内尿素产量万吨,同比增长5.2%,5年来增速首次转正。需求方面,国内尿素增速自年转负,持续下行5年,年1-9月表需增速回稳至-0.6%,接近拐点。

按照当前政策,各地煤炭指标空间有限,新建合成气和尿素装置审批难度较大,未来几年内以原产线扩产和新旧产能置换为主。从今明两年的供给增量看,计划新建产能万吨,其中属于置换的产能万吨。年年内新建产能万吨,剩余项目不确定性较高,投产时间待定。年中河南省发布了《关于下达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确保今年12月底前执行到位,涉及尿素的部分要求淘汰大约万吨老旧装置。总体来看,预计未来尿素行业将维持新增与压降并存的局面,整体产能保持平稳。

今年受疫情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凸显,3月初中央以应对新冠疫情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了《当前春耕的工作指南》,要求各地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将粮食安全与疫情防控放到了同等主要的位置;年中又在全国各地推行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活动;近日,国办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要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可以预见的是,年的一号文件中也一定会着重强调粮食生产问题。政策端不断加码,落实到操作层面,深挖可开垦土地面积、扩大轮作、减少休耕、加大增产力度必要可选项,有利于尿素需求提振。

工业端方面,今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总投资同比增长6.3%,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长3%,完全走出上半年疫情的影响。随着国内经济常态化运行,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竣工面积稳步回升的情况下,工业板材的需求有望进一步走高。

外需方面,今年下半年国内尿素价格上涨源于印度招标的直接驱动。印度是我国尿素的主要出口国,出口占比接近50%。截至10月底,下半年印度集中采购四次共计万吨尿素,我国企业中标万吨,全年累计中标超万吨,总量上已超过年全年出口印度量。在以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各国新投产能释放缓慢、各国粮食安全问题凸显的背景下,预计我国明年出口总量不低于今年。

总体来看,年国内尿素行业供给端增量有限,需求端农业与工业均为景气度中性偏上,出口端有望保持当前体量,各地环保限产和工厂停产检修形成局部供需错配时易带动价格走高,尿素行业有望底部回升。

(四)电石:供需平稳,行业进入稳定发展期

电石学名碳化钙,化学式为CaC2,工业品为灰黑色固体,易与水反应生成乙炔。作为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乙炔气,下游产品为聚氯乙烯(PVC)。电石以焦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在电石炉内高温熔化后反应生成,其制备工艺难度系数较低,原材料获取难度小。7-年处于产能扩张期,产能由0万吨上升至万吨;年后,全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危机,叠加环保要求趋严,行业进入去产能时间。截至年底,国内电石产能去化至万吨,供给端优化明显,行业开工率不断走高,如果剔除万吨长期闲置产能,年实际开工率超过80%。

依托雄厚的资源禀赋和廉价电力优势,西北地区成为我国电石主产地,其年电石产能占国内总产能的80%。从行业集中度来看,CR10产能约为40%,国内最大的电石生产企业是中泰化学集团,拥有万吨电石产能,占国内总产能的9%。随着供给测改革进一步深入,国内电石产业供给格局较为稳定,行业开工率受当地政府环保限产和调峰限电影响较大。

需求端方面,电石下游最重要的终端产品是PVC,国内PVC生产工艺已电石法为主导,电石法PVC产能占总产能比例超80%。电石价格主要取决于PVC行业的开工率和需求情况,尤其是华北和华中等需要外购电石的企业对于电石价格影响较大。过去几年内,PVC表观消费量年复合增速为3.8%,带动电石用量平稳上升。

国家对电石行业实行总量控制,鼓励行业规模化、上下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未来供给端主要以新老产能置换为主。总体而言,电石行业横向产能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将以纵向深挖潜力为主。年具备投产条件的电石产能有48万吨,年新投产能为52.5万吨,占现有产能比例不足1.5%,对供给端的影响较小。区域性的环保限产和高峰是用电调节是决定电石行业供给端的主要变量。

PVC方面,预计和年新投产能为和万吨,产能年复合增速6.5%,其中电石法PVC今明两年产能增量分别为72和60万吨,按照1.4单耗测算,满产情况下可拉动和82万吨电石需求。短时间的供需错配易导致价格急速上涨,但很难长期保持,高价情况下很快会有停产检修装置重启补足供需缺口。中长期供需维度来看,电石和PVC总体产能不缺,影响价格的变量在下游需求增速的可持续性和供给端的稳定性。

三、产能持续投放,乙二醇、己二酸维持过剩局面,甲醇偏于过剩

煤制甲醇方面,价格主要受烯烃价格影响较大,烯烃行业未来产能大量投放,行业将步入供需偏宽松状态,未来投资逻辑将以量为主。己二酸和乙二醇处于供需偏宽松状态,新投产能大量达产,未来产品价格贴着成本线运行或为常态。

(一)甲醇:烯烃大量投放制约上行空间,煤价高企成本端支撑有力

甲醇是结构最简单的饱和一元醇,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甲醛、乙酸、二甲醚、MTBE等传统领域和聚烯烃、燃料等新兴领域。年我国甲醇产能为万吨,以原料区分,煤炭制甲醇产能为万吨,占比超四分之三,天然气和焦炉气制各占12%。煤制法是我国当前生产甲醇的主流工艺,这也决定了以新疆、陕西和宁夏等煤炭资源大省所在的西北地区占据了全国产能的半壁江山。甲醇单价较低,外运成本偏高,西北地区企业多就地转化为聚乙烯和聚丙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成品外运销售。华东和华南作为需求集中地由于环保和煤炭价格等原因甲醇生产能力较小,供需缺口多以进口方式补足。

年以后,受供给侧改革和环保趋严的影响,落后产能不断退出,国内-年复合产能增速为5.7%,产量增速为13.6%,装置开工率不断走高。我国天然气进口依赖度较高,国产天然气在取暖季用气高峰时以保民用为主,气制甲醇装置限产停车检修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常态;另一种生产原料焦炉气作为焦炭的副产物,受下游钢铁行业景气周期影响较大,难以保证稳定供应。原料端阶段性的紧张和宽松也成为制约甲醇开工率持续走高的主要因素。从行业集中度看,截至年底,国内万吨/年以上的厂家共有25家,占总产能的35%,CR10只有25%,整体集中度较低,受销售半径限制,龙头企业对于市场影响力多集中在某一区域,产品价格更多受下游需求驱动。未来甲醇新投产能将以规模化和烯烃配套化为主。

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天然气制甲醇占比超50%,主要集中在中东和北美等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地区。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企业是梅塞尼斯,总产能为万吨/吨,国际上一般以其发布的合约价格作为参考标准。国外甲醇企业对我国内最大的影响在于,天然气价格处于低位或短期内供给端大量释放时甲醇生产成本较低,内外价差较大冲击国内产市场。年中东、东南亚等地新增产能较多,外加美国制裁伊朗,进口甲醇价格较低,我国甲醇进口量超0万吨,达到近五年内峰值。我国甲醇主要进口来源国为伊朗、阿曼、沙特和阿联酋等中东国家。

需求端方面,国外市场以甲醛、乙酸、MTBE和二甲醚等传统需求为主,聚烯烃和燃料占比不足25%,国内聚烯烃和燃料需要占比超70%。近10年我国煤制烯烃和甲醇燃料行业蓬勃发展,-年国内甲醇表观需求年复合增长率为14.87%,年放缓至12.45%。随着国内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和环保监测常态化运行,传统下游需求增长缓慢,以烯烃为代表的新兴行业成为拉动甲醇需求的重要动力。

对于后市,从供给端看,预计-年将投放超2万吨新增产能,其中年是投放万吨,多集中在下半年投放。从结构上看,万吨以上的装置多为聚烯烃配套装置,各公司在建设之初即配套建设相应比例的甲醇产能,此类大装置基本可以做到内部消化,价格和需求受煤价与聚烯烃市场销售价格影响较大;小于50万吨的装置多为焦化厂炼焦的副产物,原料以焦炉气为主,这些装置生产的甲醇也是市场中外售的主要来源,价格波动随行就市。

需求端看,传统行业相对稳定,对于甲醇需求拉动较小,甲醇价格受下游聚乙烯和聚丙烯影响更大。-年聚乙烯和聚丙烯表观消费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4%和4.4%,年国内聚乙烯和聚丙烯产能分别是和万吨,今明两年是聚烯烃投产高峰期。根据我们统计,预计和年聚乙烯新增产能为和万吨,聚丙烯新增和万吨,年化增速接近20%。从达产节奏看,受疫情影响,很多厂商施工进度延后,大量新增产线达产时间都集中到了年底和年上半年,今年下半年需求端快速恢复,供给端难以匹配,阶段性的供需错配致使价格不断走高。截至11月底,LLDPE价格较年初上涨11.6%,较年内低点上涨34%;PP(拉丝)价格较年初价格上涨15.4%,较年内低点上涨34%。从产业结构来看,聚烯烃的价格以油价为主导,理想情况下年全球经济随疫苗全面接种回暖支撑油价中枢抬升,烯烃需求继续保持10%以上的高增速,价格保持中高位运行;中性情况下今年下半年透支部分需求,明年因禁塑令或国外疫情等原因难以维持今年的高增状态。无论哪种情况需求端都难与供给端端20%

国内甲醇产业单家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较低,整体定价能力偏弱,价格受下游需求尤其是聚烯烃需求驱动。总体来看,拥有煤炭/焦炉气+甲醇+烯烃全产业链配套的公司单位成本较低,开工率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需要外购甲醇的烯烃厂商在烯烃价格处于低位时易陷入亏损。短期来看,国内甲醇受进口甲醇价格+港口库存+装置检修等因素的影响;拉长时间维度,烯烃整体的供需关系将主导甲醇价格。望展望年,上半年聚烯烃产能大量投放,制约价格继续上行,甲醇成本端在煤价格强支撑的情况下预计回调空间有限,下半年有望随市场进入传统旺季震荡上行。

(二)乙二醇:化纤接近行业拐点,供需宽松格局下价格贴着成本端运行或成常态

乙二醇简称MEG,是一种无色有甜味的液体。作为非常重要的大宗工业品,广泛应用在聚酯合成、防冻剂、溶剂制造等领域,其中聚酯需求占我国乙二醇需求的93%。年我国乙二醇表观消费量万吨,国内产量万吨,进口依赖度为55%。拉长时间维度看,国内乙二醇行业一直在走的是进口替代逻辑,未来两年国内料有大量产能释放,国产化率料进一步提升。

根据原材料的不同,乙二醇生产工艺一般分为油制法和煤制法。油制工艺又可分为石脑油原料法和乙烯原料法,二者都是通过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再水合进而生产乙二醇。石脑油原料法是国内和国际采取的主要工艺,其发展时间长,工艺成熟,缺点是能耗大、成本高。

煤制法是我国根据‘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特性发展出适合自身的特有工艺。优点在于工业制程短、能耗低,中性油价下煤制法有成本优势。缺点在于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储备不完善,煤制法产出的乙二醇会有羰基、共轭双键的复杂有机化合物杂质存在,直接影响乙二醇的紫外透光度,达不到高标准聚酯使用要求,很多时候只能按照一定比例与油制乙二醇配比使用。新冠疫情后石脑油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煤价依然坚挺,石脑油制乙二醇更具性价比优势,除个别具有成本优势的煤化工企业外,煤制法企业大比例亏损,这也是煤制法开工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供给端看,、年将有年化万吨以上的产能密集投放,多以煤制法为主。未来两年乙二醇行业料陷入供给偏宽松状态,下游聚酯增速难以匹配,港口高库存也将成为制约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需求端方面,随着疫苗研发进展加速,海外市场有望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状态,化纤产业链接近行业拐点。乙二醇价格有望随长丝价格抬升震荡走强,但受限于行业本身供需关系,预计乙二醇价格贴着成本端运行将成为常态。

(三)己二酸:供过于求将暂难改变,微利或将成为行业常态

己二酸简称AA,常温下为白色结晶体,是脂肪二元酸中用途非常广泛的化工品,能发生盐反应、酯化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并能与二元胺或二元醇缩聚成高分子聚合物等。下游主要应用在尼龙66和聚氨酯领域,国外以尼龙66为主,国内以聚氨酯为主。

年己二酸国内有效产能万吨,产量万吨,产能利用率为58%,行业供给偏宽松。出口量为34.4万吨,占国内总产量24%,在国内无法消化过剩产能的情况下,出口已经成为关键变量。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国内浆料、鞋底等下游行业开工率大幅下滑,己二酸内贸需求承压;出口量自4月份后同比大幅下滑,1-10月份出口量同比下滑14%。供给端看,重庆华峰51万吨产线和华鲁恒升16.6万吨产线将在未来一年陆续释放,供大于求局面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己二酸企业微利或将成为行业常态。长期来看,具有成本优势和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企业才能获取超额利润。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张文龙)

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9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