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速装置 >> 加速装置前景 >> 触摸老装置进口技术装置,用上国产催化
砥砺奋进五十载
扬帆起航谱新篇
年是上海石化成立50周年,党委宣传部、生产部、文学协会共同组织开展“触摸老装置”主题采写。选取了公司历史上已拆除、停役、在役的投产时间超过10年的生产装置、公用工程装置和环保装置共50套,聚焦每套装置的建设缘由、建设过程、开车运行、重大改造等情况进行深入采写,再现曾经发生的有趣故事、遇到的挫折及干部员工如何克服、取得的成绩和荣誉等。
现在,小海妹将这些美文与你们分享,让我们以故事的方式展现一套套装置的变迁史,回顾公司50年的发展历程,传承并弘扬“金山精神”。
进口技术装置
用上国产催化剂
■梁华丽
迈进合成树脂部聚丙烯联合装置12号门,映入眼帘的是装置办公楼东面墙上四个金属大字——“擎天之柱”。若是站在金山城市沙滩朝这里望,高耸的塔林突破树木的遮掩,确有几分“擎天之柱”的感觉。
上海石化三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除了30万吨乙烯这个主角外,2套聚丙烯装置也非常耀眼。年6月1日,1PP打下第一根水泥桩;年2月28日,1PP产出第一袋披红挂彩的聚丙烯颗粒;年5月31日,2PP开车成功。合成树脂部副总经理蒋忠辉一入厂就赶上了工程建设,他说:“大家拧成一股绳,日夜奋战,3年建成两套年产各7万吨的聚丙烯装置。回想起当年抢建的一幕幕,仍旧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作为国内第一家引进国外环管式技术的聚丙烯装置,1号聚丙烯装置在生产上捷报频传,创下很多第一。而当提起“首家成功试用国产N催化剂和DQ-1催化剂”这项荣誉时,蒋忠辉抑制不住自豪之情:“只有把‘卡脖子’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感到安心。”
90年代初期,国家塑料制品和化学纤维工业迅猛发展,我国聚丙烯消费增长很快,供不应求。当时,装置采用的全是进口催化剂,成本很高。为了解决这一“瓶颈”,加快国产催化剂研制并实现工业化应用势在必然。
此时,原塑料部不惜牺牲装置的效益高点,毅然决然扛下重任,奉献出1号聚丙烯装置全力攻关国产催化剂应用。时任装置主任陈海林带领5个运转班组,立下誓言,坚决啃下“以国代进”这根“硬骨头”。
丙班值班长钱文强因腰椎盘突出无法走路而住院治疗,出院不久就来到现场,一拐一拐四处奔波。陈海林叫他不要剧烈运动,钱文强憨憨一笑:“项目这么紧张,我坐不住呀!”当时担任值班长的蒋忠辉也天天带头,一群年轻人奔忙在现场,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好几个晚上连家也没回,装置会议室成了集体宿舍,桌子、椅子做床铺。
蒋忠辉说:“应用国产催化剂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我们的一份荣誉。我们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打击,但也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在聚丙烯装置人员众志成城向着胜利冲刺时,许多严峻考验随之而来。正值寒冬腊月,刚开车不到半小时,环管、闪蒸管、排放管、排放罐发生严重堵塞,抢修时间紧张,形势十分紧迫。蒋忠辉带领班组成员义无反顾地扑在一线。凌晨最冷时,几名男子汉为了更灵巧,脱下厚厚的棉衣,穿着单薄的衣衫,一铲又一铲地干到清晨六点,汗水浸湿了衣衫,只要一停下来就被冷风吹得瑟瑟发抖。
第二天夜班,装置对环管进行氮气置换和气密性检验,这容不得一点麻痹大意,因为任何一点泄漏都会影响到装置的安危和开车。大家头戴电筒,从环管底部一直查看到顶部,拿着肥皂水的手冻得红扑扑的,僵得快失去知觉。
当然,孙海林、陆文标等50岁出头的老同志也不闲着,遇到换粉尘过滤网这样的脏活、脱水装置换分子筛这样的重活,率先带头干。现场负责茶水服务的女同志,天晴绿茶,天阴红茶,天雨姜茶,为通宵达旦忙个不停的一线人员做好后勤服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九次的失败锤炼后,第十次终于迎来了大逆转——国产催化剂DQ-1应用大获成功。在此基础上,聚丙烯联合装置继续开拓国产催化剂市场,隔了一年多后又实现国产N催化剂的成功应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同时,也为装置降本增效装上了“加速器”。
1号聚丙烯装置踏着胜利的鼓点,在大步走向千禧年之际,还于年、年分别进行了增量改造,在国内第一次敢于实施两次增量改造,装置年产量也跃居到10万吨,成为当时国内生产专用料比例最高、牌号最多最全的装置。
编辑:林佳
审核:王佳麟
终审:杨益
END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