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速装置 >> 加速装置资源 >> 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封面新闻记者李茂佳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明确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大战略定位之一。那么,重庆如何作为呢?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董建国(资料图片)
近日,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董建国撰文表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可以从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大数据智能化引领、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等四方面发力。
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协同推进全域创新
西部(重庆)科学城
在董建国看来,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首先应遵循以科学圈为中心,技术圈、产业圈逐层向外排布的圈层规律,按“一中心一城一区多点”优化科技创新中心空间布局,形成梯次联动的全域创新格局。
他进一步解释,“一中心”即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聚焦科学圈,重点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等,打造空间分布集聚、学科内涵关联的原始创新集群。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
“一城一区”即西部(重庆)科学城和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聚焦技术圈,重点布局研究型大学和高端科研机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推进学科集群建设、人才引育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重与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创新活动融通互促,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强化对区县产业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
“多点”即特色产业创新园区,聚焦产业圈,各区县(开发区)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国家和市级高新区、经开区为主战场,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紧密承接“一中心一城一区”外溢科技创新资源,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现代产业分工体系。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其次要统筹重庆科技创新资源,夯实战略科技力量基础,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董建国表示,具体来说,一是推进重庆实验室建设。以创建国家级实验室为目标,通过引进、新建、重组整合等方式,建设创新成果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庆实验室。
二是加快培育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全力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建设,强化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等储备项目论证培育。
三是加大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引进力度。加快建设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广纳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渝设立分校分院,与本地高校共建科教融合学院,吸引国内顶尖科技型企业来渝设立研发中心。
四是推进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在优势特色领域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做强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照母山科技创新城
坚持大数据智能化引领,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再次是牢牢把握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先行优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社会生活智能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董建国举例,在数字科技领域,围绕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适度超前布局建设5G、千兆光纤、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补链成群,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深度应用。
在生命科技领域,围绕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开展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病理及诊疗技术研究,加快建设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材料科技领域,围绕关键材料自主可控目标,瞄准材料轻量化、柔性化、智能化、极限化等发展趋势,推进“纯、高、特、新”先进材料开发和产业发展,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在装备科技领域,围绕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瞄准航空航天、先进车辆、机器人、先进船舶、轨道装备、山地特色农机装备等产品研发生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智能绿色制造、智能工厂发展。
在能源科技领域,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技术需求,加快推在能源科技领域,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技术需求,加快推进广阳岛智创生态城建设,在新能源及能源绿色开采、转化、利用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此外,还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模式,完善创新决策、创新投入、成果转化、权益分配、风险防控、容错纠错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聚焦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董建国建议,在创新决策机制方面,建立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咨询决策机制,科学合理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在创新投入机制方面,整合财政科研投入,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社会资本科研投入,完善创新主体科技投入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增加研发支出。
在成果转化机制方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培育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以“研发生产销售”一站式服务为目标,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助力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人才队伍培养。
近年来,重庆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发展格局初显——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加快聚集,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数据显示,年,重庆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3%、13.3%和13.5%,科技创新正成为带动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