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速装置 >> 加速装置资源 >> 才华横溢的你,实力活力都在线的余杭硬核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施雯通讯员徐颖谭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里就是浙江经济实力最强、科技创新氛围最活跃的杭州市余杭区。
今天(11月7日),余杭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举行年国际人才月活动发布暨全力推进创新策源工程新闻通气会,余杭一年一度的国际人才月随之启动。
围绕“建设城市新中心”,余杭在集聚顶尖人才、支撑平台重器、助推产业发展、打造最优生态”等四个维度上持续用力,全力推进创新策源工程。
集聚顶尖人才,余杭将加大顶尖人才培育力度,并通过实施梯队人才计划,形成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型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团队的数量每年继续保持较大数量的增幅态势,打造人才雁阵格局。力争到年,余杭人才资源总量突破50万人。
支撑平台重器,余杭将构建三级科创平台矩阵,发挥好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实验室“人才引领创新制胜”发展联盟作用,全力服务保障科研重器;深化与“名校名院名所”的战略合作,实施“博士后双倍增”“大学生就业第一站”“未来青苗”实习等专项行动计划,建立完善校地合作创新机制;构建专项服务机构平台体系,积极招引行业百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人才智库联盟,推行“引才使者”制度,加大引才荐才奖励。
助推产业发展,余杭将精准谋篇人才产业布局,构建涵盖各领域的人才谱系,瞄准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推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人才项目”一体化引培模式;探索“院校+园区+龙头企业”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推行科技成果“沿线入链”创办企业模式,以人才集聚带动产业集聚。
打造最优生态,余杭将厚植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不断推进一体化、国际化、数字化人才服务,实现人才服务一站办理、提供国际化高品质生活保障、深化“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金融服务、迭代人才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持续打造“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最优人才生态。
小时新闻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此前,余杭锚定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目标,发布“十大工程”,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策源工程”,即建设最优创新策源地、最优人才集聚地、最优成果转化首选地。
为全力推进创新策源工程落实落地,余杭区推出国际人才月系列活动,旨在汇聚人才新动力,用科技赋能发展,以创新决胜未来。
据了解,余杭区年国际人才月将持续到11月底,举办各类活动20余场,其中重点活动10场,如“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全球-亚太榜单线下发布仪式、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一会一赛一展活动等。各镇街平台也将同期举办十余场相关活动。
数说余杭·杭州未来科技城
杭州未来科技城自年正式挂牌成立,被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列为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是余杭区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和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十年来,未来科技城坚定推进“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速建设“一城三地三中心”,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铸就了如今的人才、创新、产业高地。
人才高地
良田之上建良园,从无到有聚人才。
从到,杭州未来科技城从零起步,累计引进合作海内外院士44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名,省级高层次人才名,市级人才名;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名。
新增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约占全杭州市的1/3、全省的1/10,自主培育的人才上市企业目前也已达到了3家,这些数据仍在不断刷新当中。
科技成果
截至年,浙江省十家省实验室中,4家落户在未来科技城。
此外,清华戴琼海院士领衔的涿溪实验室、浙江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浙大超重力实验室、中国信通院、5G研究中心等相继入驻,还拥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0家,省级研发中心家,市级研发中心家。
年,杭州未来科技城完成专利授权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件,分别同比增长29.24%、.5%,近3年区域内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增幅保持在60%左右。
产业创新
截止年底,科技城注册企业已达到3.4万余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占到杭州全市的1/10,拥有占全市1/3的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杭州市近三成,全省的1/5;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也正在快速发展,占规模工业比重日益提升,以创新引领的主导产业形成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生态体系
截至年底,未来科技城累计引进股权投资机构家,管理资本规模达亿元。市级以上孵化器27家,其中国家级6家,占全市比重10.53%。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3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25家,占全市比重27.78%。
十年间,未来科技城首创的“店小二”和“阳光雨露”服务理念推向全省乃至全国;凝结出用最短时间完成2.6万方场馆建设的“86”天精神;承办了全国“双创周”主会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