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速装置 >> 加速装置介绍 >> 有模有样创新大潮奔涌浦江澎湃在线
原创剑客行魔都小哨兵SH
一年一度的浦江创新论坛,今天在上海正式开幕,过不了几天,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也将紧随其后登场。一时间,各路“创新大咖”、科学“最强大脑”纷纷汇聚上海,全球产业界、科学界、创新界的目光也再度聚焦申城,浦江两岸又将再次掀起创新热潮。
事实上,这一轮的创新大潮,还得追溯到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向上海发出的那声“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号令。此后,创新的脉搏就在浦江两岸,以更高的频率、更强劲的力量跃动起来。今年,到了科创中心完成“第一步”目标、形成基本框架的“交卷之年”。
创新排名不断提升
不像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国际上都有公认的权威榜单,涉及科创中心的榜单层出不穷,各有各的标准和体系。
按照英国《自然》杂志增刊9月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报告
上海名列“全球科研城市”第5,
其更侧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发表的论文。
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年一期的《世界知识产权报告》()看
上海跻身“全球创新热点城市”第6,
其更侧重专利和科学出版。
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看
上海排名“世界创新集群”第9,
此报告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创新创造风向标。
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也研究发布了“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
上海位居“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12,
报告涉及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经济、创新环境等四个维度。
乍一看,这些数字似乎和上海金融中心全球第三、航运中心全球前三相比,还缺少点冲击力。然而,对于一个刚发力6年、十分年轻的科创中心来说,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在立柱架梁、谋篇布局的积累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
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这个中心,那个中心,说到底还是要拿成果说话。习总书记在去年对上海再次指出了新方向,要求聚焦“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重点发力。在这方面,这些年上海确实已经有不少可喜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6项重大科技成果,从蛟龙入海、天宫探月、北斗指南,到天眼问天、墨子升空、大飞机翱翔,每一项背后都有浓浓的“上海印记”。
在国际科学界,这些年,上海也迎来了不少高光时刻。
去年,英国《自然》杂志评选出年度10大杰出论文,其中中国就占到2席,均出自上海。
从克隆猴、创新药、中国芯、最强光到未来车、绞吸船、真核细胞、超导电缆,一系列标志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或赶超世界一流,或填补国际空白,成为“上海创造”的杰出代表。
创新高峰从不是无中生有、平地而起的,只有身处一片广袤的创新高原,才能不断生发力量、积厚成势、突围崛起。
相比5年前,上海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分别是原有基础的3倍、2倍、1倍多。
可以说,上海科创之所以能不断刷新高度,背后靠的正是全社会创新激情、创造活力的充分调动,也正是这种浓郁的创新浓度,才能让各行各业的创造因子被充分激活,推动创新之城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创新人才近悦远来
一切创新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致力高水平创新,就必须广聚天下英才,以人才高地建设创新高地。上海,要说最大的资源,就是人才,无论中西,不分老少,只要有创意、能创新、善创造,上海必将张开怀抱,这一条从未改变。特别是高端人才,顶尖人才,上海一直格外重视、求贤若渴。
华为的一位高级副总裁就曾说:除了牛人,我们一无所有!除了牛人,我们别无所求!企业如此,城市也是如此,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
在去年何梁何利奖(被誉为除国家科技奖外,中国最有含金量的科技奖项)的获奖者中,上海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来自中科院神经所、方才31岁的刘真,创造了全国最年轻获奖者的纪录,而他正是培养出体细胞克隆猴的科研团队中的核心成员。
这背后,其实也离不开这些年上海在引育“最强大脑”上的不懈探索:相继出台人才“20条”、人才“30条”、人才高峰工程等一系列人才计划,往往是一人一策、量身定制,就是要创造最一流平台、最优惠政策、最包容生态,全力打造新时代上海科技创新的“梦之队”。
如今,这支队伍规模不断扩容,在沪两院院士超过人,工作创业的留学人员超16万,在沪工作外籍人士超22万,高技能人才超万,各类人才总量近万,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人才对上海这个科创大舞台“用脚投票”的认可与向往。
也怪不得上海连续3年成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在关于全球科学家最理想工作城市的调查中,更是超越北京、香港、深圳、杭州,成为中国最理想的工作城市。可以说,正是这种鼓励创新、服务创新的“软实力”让上海形成了吸引人才的“强磁力”。
上图:全球科学家对于理想生活城市的选择情况
上图:科学家选择理想工作城市的主要考虑因素
上图:受调查科学家对上海生活环境各方面的评价情况
创新产业逆势飞扬
对于科创中心的定义,一直有两派观点,以企业家为主的“技术流”认为,科创中心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中心;以科学家、学者为主的“全面流”则认为,科创中心的核心是“科学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结合体。
立志成为创新策源高地的上海,自然是选择了难度系数更高的后者,不仅要在知识创造上作出重大贡献,更要在新兴产业引领上闯出新路。
且看上海着力发展的三大产业,可以说亮点不少。
集成电路
去年产业规模已占全国的22.5%,占全球的6%左右;
拥有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和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
半导体设计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世界第三;
中芯国际14纳米制程工艺实现量产;
上海微电子明年将交付首台国产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
毫米大硅片项目实现投产。
……
推动上海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善、产业集中度最高、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地区。
人工智能
集聚了超过家的核心企业和全国1/3的人工智能人才,启动建设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近1亿元,每年增速两位数以上。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依图科技开发的“智能影像评价系统”,成为业内首款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的AI影像产品,在2-3秒内就能完成肺炎筛查、定量评价。上海联影的天眼CT、方舱CT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方舱等抗疫一线投入使用。
生物医药
尼拉帕利胶囊、可利霉素片、糖尿病药物YG等一批新药的相继涌现,以及全景PET/CT、首款肿瘤电场治疗产品等一批高端医疗器械的获批上市,为肿瘤、阿尔兹海默症、心脑血管等疾病患者带来福音,核酸检测试剂占全国同类获批产品的三分之一。
上图: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企业分布
在科技引领和赋能下,近年来上海在线新经济蓬勃兴起。
国内互联网巨头“BATJ”深度布局,上海全面发力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远程办公、在线金融、在线文娱、在线展览展示、生鲜电商零售、“无接触”配送、新型移动出行、在线教育、在线研发设计、在线医疗等领域,
拼多多、盒马、阅文、达达、优刻得、饿了么、哔哩哔哩、喜马拉雅、叮咚买菜、小红书、平安好医生、奕诊、流利说、乂学、虎扑、途虎养车等企业异军突起,百舸争流,已经和正在向着创新巨人迈进。
创新生态蓬勃生长
创新最需要场效应,要素越密、浓度越高,就越能产生链式反应,促进创新裂变。
制度供给最重要
科创中心建设《条例》、科创“22条”、科改“25条”的出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先行先试,为创新放权、赋能、护航。特别是科创板的推出,为硬科技企业助力加油,把创新之火点得更旺,上市企业超过家,市值近3万亿元。
一流硬件少不了
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在张江初具规模,还有更多“明星成员”正在路上,硬X射线、软X射线装置等加快建设,光源二期首批线站、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将在年内建成,目前大科学设施“家族”成员已达14个,据说“十四五”还会有新的扩员。
创新载体生机勃勃
张江科学城活力四射,各大承载区各扬所长,多家众创空间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4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多点开花;李政道研究所、脑与类脑研究中心、量子科学中心、期智研究院、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等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先后建立,在各自领域扛起大旗,朝世界科技最前沿和科学“无人区”加快进军。
创新网络加速拓展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依托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技术交易市场、研究型大学联盟等平台载体,促进区域创新要素加速流通、创新力量加速聚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深度和广度也再创新高,过去5年与各国合作共建的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合作基地就近百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及外国人才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公布,背后有上海身影;人类基因组、人造太阳等国际大科学计划背后,也有上海贡献。
有作家曾评论,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太均匀。也有人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毫无疑问为城市提供了连接未来、触摸未来、创造未来的最佳通道。
身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爆发的当口,风云际会,方显身手。我们不禁期待,上海这辆高速的创新列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奇幻的遐想、驶向如何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