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装置

战史丨超级战列舰的最后九个昼夜九

发布时间:2023/6/24 19:02:59   

▲追歼“俾斯麦”号作战经过图

结局和影响

▲“俾斯麦”号沉没后,英舰救援了部分德国水兵

年5月27日13时32分,位于法国的德国西部集群司令部向特遣舰队司令官吕特晏斯发报:

路透社报道“俾斯麦”号已沉没,请立即报告现状!

此时,已经不会有任何电波的应答,昔日的指挥者、战斗者都已随战舰沉入海底,随舰出海的人中仅有人生还。其实,大海早已作出了无声的回答,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懂。

▲丘吉尔在议会下院发表演说

让我们再将场景切换到伦敦,差不多在两个多小时以前,丘吉尔在议会下院向议员们通报追击“俾斯麦”号的最新战况时说:

今天天亮以后,“俾斯麦”号已经丧失了机动能力、孤立无援,并受到我方战列舰的猛烈攻击。目前我还不知道炮击的结果,不过暂时看来它还未被击沉,所以现在将用鱼雷给予它致命打击。这一行动此刻正在进行,很快便会得到结果,不会拖得太久。对于德国而言,“俾斯麦”号的重要性就如同我们和已经损失的“胡德”号一样,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新式的战列舰。

就在他侃侃而谈、余音未尽之时,他的私人秘书将一份加急电报递到了他的手里,他立即从座椅上站起来大声说:

我刚刚得到消息,“俾斯麦”号已经被打沉了!

整个下院的大厅里欢声雷动,一时间,克里特岛、北非和中东都被大家忘到脑后。失败的一天变成了胜利的一天。据丘吉尔后来回忆录里记载:“他们似乎感到非常的满意。”

▲“恩尼格玛”密码机

如果说这场最终的对决结束后还有什么余波的话,那就是英国人根据先前缴获的“恩尼格码”破译并找到了雷德尔预先展开在大西洋上的全部油船,从根本上掐断了德国人再度“虎入羊群”的念想,尽管此后还曾有过“雷霆-瑟布鲁斯”行动这样的惊世骇俗之举和“北方孤独女王”这样的悲情故事,但是德国海军却再也没有一艘大船进入过大西洋。雷德尔和整个德国海军曾寄予厚望的“巡洋作战”也昙花一现般,迅速地从高潮走到了终结。

▲邓尼茨和他的“狼群”即将掀起一场破交狂潮

如果非要说“莱茵演习”行动的破灭产生那么一丝“积极影响”的话,那就是整个德国海军的战争资源分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邓尼茨和他的“狼群”们赢得了绝对的份额,加速建造的U艇迅速“成群结队”地展开于大西洋上,即将掀起一场狂潮与风暴。

“属于U艇的时代到来了!”

启示与思考

▲“莱茵演习”作战行动经过图

“莱茵演习”是德国海军在“巡洋作战”进入高潮顶点时组织的一次大规模作战行动,其作用、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所看到的两艘战舰、5艘U艇和8艘油船的参战兵力和前后8个昼夜的作战行动。而是集中体现着雷德尔和整个德国海军对整个“巡洋作战”的规划设计和通盘考量,体现着在战争进程中对预先战略计划和作战方式的随机调整完善,以及对所取得经验教训的吸收借鉴,哪怕他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如果抛开最终结局来看的话,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俾斯麦”号在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战斗出航中已经表现得足够优秀,与日德兰大海战中表现得“惊世骇俗”的“塞德里茨”号战列舰一样,始终未曾被对手用巨炮所“击沉”。但是,“莱茵演习”乃至整个纳粹德国海军“巡洋作战”的破产,由于又不仅仅由于这艘巨舰的覆灭,而是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规划、设计建造、作战指挥和综合保障等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充满了战术的偶然和战略的必然,也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唏嘘、长久的争议与不尽的思索。

(一)“相伴相生,相依相存”——重新审视“万能”的“体系”与“单打独斗”的“结点”

▲马其顿方阵视图

▲马其顿战阵示意图

多年来,“现代战争是体系作战,再也不能单打独斗”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经常响彻耳畔、见诸笔端,甚至成为指导我们拟制文件、研究战法的“经典用语”,显得是那样的言之凿凿、毋庸置疑。但是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从古至今,在战争中有过不依靠“体系”的“对抗”吗?在冷兵器时代,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创造性的“矩阵革命”,按照作战功能对轻、重步兵和轻、重骑兵,以及弓兵、标枪兵进行了重新编组,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作战体系”;热兵器时代,拿破仑更是实现了对步兵、骑兵、炮兵的编组形式、使用时机的“运用自如”,并由于炮兵的突出作用,而赋予其“战争之神”的美誉;机械化战争时代,“飞机炸、大炮轰、步兵跟着坦克冲”更是陆上战场的真实写照。“体系作战”从来都不是现代战争的“专属名词”,而是千百年来战争行为亘古不变的“本质特征”,与一个个经典战例相生相伴、相依相随。

▲多亏了“剑鱼”投下的鱼雷撞上了1/的概率

那么具体到年5月庞大的英国皇家海军出动超过一半兵力,在广袤的大西洋上大海捞针、围追堵截“俾斯麦”号这一作战行动中,我们会发现此消彼长、此强彼弱的“作战体系”无处不在,很多作战“要素”和“单元”都体现着那个时代的最新成就,例如:运用机载雷达实现夜间搜索攻击、使用雷达告警接收装置进行机动规避、采取无线电测向技术被动定位等等。这些新技术、新战法的运用,都超越甚至颠覆了传统的认知理念,将“作战体系”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可是我们在对这场参战力量多元、对抗空间多维、攻守态势多变的经典战例复盘回眸之后,会发现尽管英国人拥有着比德国人更为先进的作战体系,从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的高度向对手施加了“降维打击”,但是却赢得极为凶险,期间充满了太多的“不可思议”和“偶然之偶然”。例如:“对保持无线电静默意识极强”的吕特晏斯“不可思议地”出现了“长时间电磁信号暴露”;英国人“歪打正着”地使用“卡特琳娜”式水上飞机对“俾斯麦”号的可能位置进行查证;“剑鱼”机的投下鱼雷将1/的概率变为现实等等。只要其中一个“偶然”没有变为“必然”,那么最终的结局就将会彻底改写。

▲“衣阿华”级高速战列舰

英国人之所以在这场规模浩大的围歼战中赢得如此之“凶险”,主要就是因为其核心作战平台和武器装备在性能上存在着严重的短板和缺陷,例如:战列舰航速过慢、战列巡洋舰防护薄弱,且海上作战持久力大大落后于对手;其装备的“卡特琳娜”式水上飞机未装备有雷达,在气象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发现目标的概率太低,几乎是“大海捞针”;“胜利”号和“皇家方舟”号航母上“剑鱼”机搭载数量过少,且出动和攻击效率过低(尽管撞到了十万分之一的“大运”)等等。这实际上也说明了一个“功夫再高也怕菜刀”的道理,即:作战体系再先进也不能忽视对单个平台作战性能的孜孜以求。我们不妨做一下假设,假如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追击战中,英国人拥有着像“衣阿华”级这样的高速战列舰,拥有着像中途岛海战时美国人所使用的PBY-5型装备有雷达的“卡特琳娜”式水上飞机,拥有着像“约克城”级,甚至像“埃塞克斯”级那样的高性能航母和舰载机的话,那么整个体系的作战效率和各要素单元之间的容错概率就会大幅提升,即使其中一个甚至多个“偶然”不变为“必然”,那么最终的结局也不会被改写。在经过这一正一反、一虚一实,以及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对比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过去耳熟能详的“现代战争是体系作战,再也不能单打独斗”的论断似乎显得过于偏颇,将对武器平台的综合作战性能的致力追求狭隘理解为“单打独斗”,似乎“失之不公”、“却之不武”。

▲现代海上作战体系

近期以来数场战争的实践表明,现代作战体系从未否定过作战单元和要素在战争中“单打独斗”的核心作用,与传统作战体系的区别也正如现代搏击之于传统武术,现代医学之于中医那样,除了随着技术的进步纳入了更多的作战维度以外,最主要的还是以科学分析为根基,以大量试验和计算为支撑,将之前注重发挥重要节点“单打独斗”作战效能所取得的经验主义内容进行科学化处理的结果。无论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体系”与“要素”依然会相生相伴,“体系对抗”与“单打独斗”仍旧将相依相随。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1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