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速装置 >> 加速装置优势 >> 方形活塞式风箱,古代手工业机械工程巅峰之
在中国古代,机械技术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从早期的冶炼风箱,到后来印刷术的诞生,
手工业机械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覆盖了各个领域。这些机械的应用和发明,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
也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中国工匠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在众多的古代手工业机械中,
钻孔工具和冶金鼓风机械是非常重要的发明。正如《汉书》所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由于古代手工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繁荣,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一、钻孔工具是一切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虽然钻具的发明时间难以确定,但可以推断出它出现得非常早。钻孔技术与钻孔工具的发展直接相关,
可能与远古时期的“钻木取火”技术有关。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和玉器上有细长的孔,
如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一个上面有孔的管状石器,其孔径不足1厘米,但长达22厘米。
这种细长的孔不可能是人手直接加工而成,必须用专门的工具才能完成。钻孔工具在古代常用牵钻和舞钻两种,其钻头呈扁形,
俗称扁钻。牵钻与横木杆不相连,用绳索将钻杆缠绕在横木杆上。工作时,钻头对准钻孔位置,由操作人员牵动横木杆,
横木杆上的绳索就带动钻杆作往复转动,钻头便向下钻出孔洞。舞钻则是在钻杆下装钻头,钻杆上有个大木块,其转动惯性较大,
能起到飞轮的作用。舞钻比牵钻稍大,其钻杆长七八十厘米,钻孔的大小由钻杆的长度决定。
操作人员通过皮条带动钻杆作往复转动,钻头便能够钻出孔洞。二、冶金鼓风机械也是古代手工业机械中的重要发明。
在古代,冶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工业活动。冶金鼓风机械是一种能够产生强劲气流的机械,用于烧炼铜、铁等金属。
它由风箱和风轮组成,工作时风轮转动带动风箱产生气流,将同等体积的空气压缩成同等体积的高压气体,将空气喷入炉中,
加速燃烧,使铜、铁等金属矿石得到高温烧炼。冶金鼓风机械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冶炼效率,促进了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
总之,古代手工业机械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随着工具材料的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石头到铜和铁,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而铜和铁的应用也取决于鼓风技术的不断进步。
只有有了人工鼓风,才能够冶炼出铜和铁。鼓风机械的发展经历了皮橐、木扇和水排,皮橐由羊皮、马皮或牛皮制成,
外形像一个大皮囊,上有便于手掌控皮橐开合鼓风的把手。皮囊上有进出风口,进风口与外面连通,出风口通过风管与冶炉相连。
目前,已在多处发现殷商时的陶质风管,这些都是古代冶铁技术的遗迹。在古代,鼓动皮橐的操作被称为“鼓”,
而冶炼铸造被称为“鼓铸”。汉代画像石上有橐,从中可以看出橐的形状及工作情况,中国历史博物馆后将其复原,
只是其上的皮橐是用于锻打的。为了提高炉温,需要加大送入炉内的风量,因此有时将皮橐做得很大,据《淮南子》记载,
“马之死也,剥之若橐”,可知当时的大橐是用整张兽皮制作而成的。为增加风量,又减少间隙时间,古代曾采用多个橐送风,
不少古籍中有“排橐”的记述,从而可知皮橐被成排使用。在皮橐之后,金属冶铸及锻打鼓风都使用木扇。
木扇是个上薄下厚的箱体,高1米左右,宽为70~80厘米,厚有30~50厘米,木扇门的上端连在木扇的箱体上,
能够内外开合。当木扇门向外转动时,木扇即可充气;木扇门向内转动时,即可向炉内鼓风,木扇门一开一合,
便达到鼓风的目的。木扇可以由人操作,也可以由水力推动。如果是一个木扇工作,只能间隙向炉内鼓风;若要连续向炉内送风,
必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木扇同时工作,即成排使用。冶金技术进步与冶金质量提高有赖于冶金炉温的提高,
而炉温的提高需要依靠鼓风技术的进步。水排作为一种以水为动力的冶金鼓风设备,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杰出发明。通过传动机械,
使皮制鼓风橐或木扇等鼓风器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以铸造农具。水排的发明无疑是冶金鼓风技术的一大改进,
推动了古代冶铁技术的发展。水排是一种利用水作动力的装置,常被用于冶金炉等的鼓风。据记载,
水排的发明早在中国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太守杜诗就曾经“造作水排”,并得到了百姓的欢迎。
卧轮式水排有详细的记载,《农书》中介绍了卧轮式水排和立轮式水排两种形式,并绘有卧轮式水排图。
卧式水轮受到水流的冲击,主轴下部的水轮开始转动。主轴带动大绳轮同时转动,再通过绳素带动小绳轮转动,
小绳轮端面上的偏心推动一连杆及曲柄带动一卧轴作往复回转。卧轴另一端的曲柄推动一连杆,该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木扇门,
即带动木扇门开合,从而向炉内鼓风。传动链的长度很长,但是首尾尺寸都可以确定。木扇的尺寸应与冶金炉相近,
且高度不能过高,以方便操作人员。需要注意的是,木扇门应该画在木扇之内,而非木扇之外。
立轮式水排的立式水轮装在卧轴上,通过凸轮推动从动件及连杆带动木扇门向炉内鼓风。
秋千索起到稳定从动件及连杆动作的作用,劲竹及撑索的长度应根据劲竹的弹力来确定。拐木的直径应该选择恰当的值,
以保证木扇的行程不会过小或过大。木扇的尺寸应与卧轮式水排相近。在对立式水排进行恢复时,
发现由于拐木推动偃木时摩擦力的变化不稳定,木扇的工作也不稳定;劲竹的弹力也不可靠,有时能弹起,有时不能弹起。因此,
关于水排末端应该是皮橐还是木扇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从功能上考虑,
无论是皮橐还是木扇作为传动系统的末端都可以满足要求。从古代情况来看,
用木扇替代皮橐进行冶金鼓风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段很长的时间中,既有使用木扇,也有使用皮橐的情况。因此,
最初的水排可能使用木扇或皮橐都有可能。事实上,水排末端使用何种鼓风器并不会影响水排的结构和功能。
水排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冶金质量,同时降低了成本。正如《三国志》中所述,使用水排的好处是前者的三倍,
意思是水排取代了一百匹马,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水排的发展非常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古籍上都有相关记载。另外,
关于将在地方主政官员称为“父母官”的说法,与水排的发明者朴诗有很大关系。这一说法源于《后汉书》,记载了西汉末年,
南阳太守召信臣治理南阳百姓的情况,“民得利,蓄积有余”,“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另据《后汉书》记载,
杜诗担任南阳太守时,将南阳治理成为“小天府”。百姓将杜诗与召信臣相比后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从而形成了“父母官”的称呼。风箱方面,活塞式风箱出现在宋代是比较可信的说法。当时使用皮橐鼓风的风量和风压较小,
而使用木扇鼓风则密封性较差,影响了风压。此外,皮橐和木扇之间存在送风间隙。活塞式风箱克服了这些缺点,
具有较大且稳定的风量和风压。大型的活塞式风箱需要四个人拉动才能运作。古代活塞式风箱的外形是由木扇箱体发展而来的,
它具有两个冲程,活塞作往复运动。上面的活门(即阀门)设计非常巧妙,确保向一个方向送风。
《天工开物》中有关于活塞式风箱外形和工作情况的记载。当把手向右移动时,右侧的阀门打开,
风进入后从风道送入炉内;当把手向左移动时,左侧的阀门打开,风进入后同样从风道送入炉内。
古代的活塞式风箱可以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类。方形活塞式风箱形状类似于长方形箱子,长约60-80厘米,有些甚至长达1米,
而短的则只有50厘米左右。相比于长度,高度和宽度稍小,高度通常大于宽度。圆形活塞式风箱则是一种特殊情况。
在风箱内部,活塞可以水平移动,从而产生风力的压缩和释放。活塞通过管道与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
使得进入风箱的空气可以被压缩,随后通过出风口释放,从而产生稳定的风力。后来,方形活塞式风箱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冶炼、
农田灌溉和轮船航行等领域。通过控制活塞的移动速度和频率,可以调节风压和风力的大小,以满足不同工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