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速装置 >> 加速装置资源 >> 贾煜科幻文学的魅力以流浪地球为例
科幻文学的魅力——以《流浪地球》为例
贾煜
十九年前,我读刘慈欣《流浪地球》等一系列小说,被他笔下的宇宙观深深震撼,那全景式的人类视角重塑了我的世界观,让我从此迷上科幻和天文物理,选择读了理科。十九年后,《流浪地球》终于被搬上大荧幕,作为中国电影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它实在让我们科幻迷等得太久,但其超过45亿票房的成绩,又让我们感觉等得很值。《流浪地球》铸就了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是华语电影中硬核科幻的翘楚,它对原著小说的大量改编,却又导致观众褒贬不一。原著小说突出的是科幻创意,讨论的是伦理和宗教在灾难前的脆弱、正义和秩序的瓦解、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善与丑;而电影添加了人物线和情感线,让故事变得娱乐化、通俗化,拼凑后的剧情难免显得生硬,并滋生出一些漏洞,引得全民一波讨论热潮。但这样的讨论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至少改变了科幻“圈内叫好、圈外冷淡”的状态,让科幻从一堆颓败的、陈腐的、神神叨叨的影视作品中拼杀出来,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至少有助于科幻乃至科普的推广。
科学创意
科幻是个极度依赖创意的文艺类别,创新是它的核心生命力,但它的创意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不同于玄幻、魔幻、奇幻等。一篇科幻小说,往往是以某个开创性的点子为支撑,再用故事包装起来的。《流浪地球》最核心的创意是带着地球去“流浪”,在此基础上,又分支出许多小创意,如以石头为燃料的核聚变发动机,为地球设计的“流浪”路线……这些创意是对科技本身的大胆假设,并非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核聚变发动机是对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创新——目前可控核聚变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而以石头为燃料,不是简单的烧石灰石的化学过程,是让组成石头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聚变的燃烧。原著小说中地球的“流浪”路线,从地球停止自传开始,到与木星擦身而过,再到航出冥王星轨道,驶出太阳系,开始年的流浪旅程,直至到达比邻星,主要是根据天文学中的引力弹弓效应而设计,电影中呈现的背景就是利用木星为地球加速的这个片段。因此,科幻不仅要求作者懂文学创作,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它甚至对读者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也许这时有人就会说,那些所谓的创意,不就是科技硬伤吗?在《流浪地球》上映后,很多人不依不饶地找“科技硬伤”,与其说这些人有严谨的批判精神,不如说他们是在蹭电影的热点。毕竟科幻不是科普,虽然它姓“科”,却又带着明显的文学性质。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描述,文学是对人、对生活、对社会、对文明的观察和记录,而科幻需要审视的,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可能对人类的未来带来的影响。所以,就科幻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不仅是观察生活,还是审视科技,他们对科技的想象,只需设定自洽即可。科幻作品是必得存在“科技硬伤”的,或者应该叫它“科学创意”。
人文情怀
科幻带我领略到不一样的世界,这不仅因为它让我知道了机器人三原则、图灵测试、罗素悖论,或是知道了薛定谔的猫、芝诺乌龟、拉普拉斯兽、麦克斯韦妖,抑或是知道了修昔底德、塔西佗、笛卡尔、高斯、自然辩证法等,更是因为它让我在看似虚构的文字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