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装置

光伏硅料加速扩产供应格局或将生变

发布时间:2022/12/25 22:03:56   
白癜风初期什么症状 http://pf.39.net/bdfyy/jdsb/191218/7696544.html

本文转自;

最近,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要求,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全国光伏市场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秩序。《通知》对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具体要求,对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恰逢其时。

中国光伏产业链齐全产能和成本优势明显

多晶硅是一种超高纯材料,纯度为9N~11N,用于集成电路、电子器件和太阳能电池,是世界发达国家竞相重点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材料。全球多晶硅生产主要采用三氯氢硅氢还原法(也称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法生产,前者产量全球占比约95%,后者约占5%。

年前,全球多晶硅生产由美、日、德三国掌控,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国内20余厂因能耗高、副产物难循环使用、成本高而停产,全国多晶硅年总产量从未超过吨,99.5%的需求依赖进口。年,中国多晶硅依靠自主研发,在洛阳建成首条多晶硅产业化生产线,突破技术封锁,实现了从无到有。随后欧美技术和装备高价进入中国,多晶硅价格一度上涨至每吨超过万元,各路资本涌入多晶硅产业,推动产业高速发展。年中国多晶硅企业达到58家,整个光伏产业也取得长足进展。随后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频发,叠加年欧美“双反”打压,整个光伏产业进入寒冬,多晶硅价格断崖式下跌,大量企业减产、停产,有些新建多晶硅企业还未投产就面临破产,全国仅剩12家企业艰难维持。直到年后,随着全球光伏安装量的增加,多晶硅市场得以缓解。

回顾发展历程,中国光伏全产业链在欧美的轮番打压中,积极进取,坚持科技创新,多晶硅环节先后获得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研发大型装备、优化工艺条件和运行方案,使项目投资成本、多晶硅生产能耗和综合成本大幅降低,为中国晶硅光伏发电成本持续降低直至平价上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国际国内政策波动影响,自年下半年至年上半年,多晶硅再次出现阶段性过剩,价格一路下跌并持续徘徊在5~8万元/吨,最低价还跌破了3万元/吨。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投资者寥寥无几,5年内,全行业只有1家新进入者,年该企业逆势投资,中国恩菲设计,在新疆建成单线年产5万吨多晶硅项目,期间还有多家企业退出或部分放弃多晶硅生产,中国多晶硅产业在严酷的环境中坚守,除年全国多晶硅产量同比略有减少外,其他年份一直稳步增加,到年全球占比已达到78.8%。

年上半年,全球多晶硅在产企业19家,总产能.7万吨/年,上半年总产量约44.8万吨。全球前10多晶硅企业产能之和为97.4万吨/年,中国占7家,产能之和为83.7万吨/年,占比86%;其他三家分别是德国Wacker、美国Hemlock和韩国OCI,产能之和13.7万吨/年,占比14%。截至年6月30日,中国在产多晶硅企业13家,上半年产量约36.4万吨,同比增加53.4%,世界占比81.2%。

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的引导下,中国能源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新能源、新材料必将扮演极为重要角色,中国晶硅太阳能光伏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与积累,产业链齐全、产能和成本优势明显,已摆脱依赖政府补贴生存、具备主导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成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受政策鼓舞,光伏各环节加速扩产,中国多晶硅也积极响应,加速扩产,但由于该环节受技术难度大、投资高、项目建设场地受限,条件严苛、建设周期长等因素影响,动作相对滞后。

年,世界多晶硅产量约62.5万吨,约4万吨多晶硅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其他全部用于太阳能光伏;中国产量约50.6万吨,占比近八成,两家停产企业重启多晶硅生产,已有的多晶硅产能能开尽开,仍不能满足下游快速扩产的需求,当年仍进口多晶硅约12万吨。受供求关系影响,多晶硅价格从年年初的每吨8万元上涨到现在的30万元左右。

多晶硅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企业产能扩张步伐加快

多晶硅生产按原料划分为三氯氢硅法和硅烷法,两种方法均可用化学气相沉积(CVD)炉和流化床反应器(FBR)分别生产棒状多晶硅和粒状多晶硅。三氯氢硅法以生产棒状多晶硅为主,而硅烷法以生产粒状多晶硅为主。棒状和粒状多晶硅两种料在硅片制造的铸锭或拉晶过程中配合使用,可增加装料量,有利于降低硅片制造成本。粒状硅流动性好,有利于直拉单晶中重复加料或连续加料。

三氯氢硅法主要是利用多晶硅还原炉生产棒状多晶硅,技术进展包括还原炉的大型化和沉积工艺的精细设计,提升单炉产量和多晶硅质量,持续降低还原电耗和综合能耗。国内新建多晶硅项目主流还原炉多采用40对棒、45对棒、48对棒及72对棒等炉型,单炉产量可达15~27吨,多晶硅产品以供应单晶硅生产为主,还原直接电耗在40kWh/kg-Si至46kWh/kg-Si之间,还原炉采用高温高压水冷却(炉筒进水温度℃,出水温度℃),并将还原炉电耗的75%~82%转化为高温热水或闪蒸为低压蒸汽,送提纯或工厂其他环节使用。

冷氢化技术已成为处理副产物四氯化硅的主流技术,单套冷氢化装置年产能有12.5、20、25、26万吨,已实现稳定运行;新建工厂也有选用单套年产能28、35万吨冷氢化装置,正在等待运行考核。

多晶硅生产副产物回收与综合利用进一步完善,副产物二氯二氢硅与四氯化硅在催化剂作用下,反歧化生成三氯氢硅,经提纯后返回系统使用,该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成本低。也有企业将多晶硅副产物中其他高沸组份分离提纯,用于生产集成电路用电子气体或将高沸物催化裂解,制备成多晶硅原料,返回系统循环使用。以上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多晶硅生产中的原料消耗。

我国现阶段新建的多晶硅工厂单线产能多集中在3~5万吨/年,单线年产5万吨多晶硅已成为新的经济规模。新建设的多晶硅工厂多采用模拟仿真和数字化,包括多晶硅生产智能管控、智慧决策、三维孪生工厂和远程管控等环节。三氯氢硅法生产的多晶硅质量可满足高效太阳能电池发展需求,发展趋势是在满足安全、环保要求的条件下,技术发展主流是更大型设备、系统集成化、更小的占地面积、更低的能耗、更高质量、更高的产率和更低成本,综合电耗介于57kWh/kg-Si到65kWh/kg-Si。

硅烷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现存留的硅烷工艺,都是以三氯氢硅为原料,采用岐化法得到硅烷,副产品四氯化硅通过冷氢化技术再转变为三氯氢硅返回系统,硅烷制备工艺成熟、稳定,经过精馏提纯,可以制得高纯度的硅烷。年颗粒硅总产量约占世界多晶硅份额的3.5%,年上半年颗粒硅产量约2万吨,占比约4.5%。业内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7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