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装置

她从兰大保研北大读博,10年科研,不懈奋

发布时间:2025/4/1 13:43:14   
最近,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公布了年度青年科学家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杨晓菲老师获得核物理领域青年科学家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在中国工作的核物理学者。这距离杨晓菲来到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刚好过去十年。十年间,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杨晓菲一步一步走到了核物理研究的前沿。在谈及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和感悟时,她却常常提到“傻一点”、“傻功夫”这样的词语。十年科研,只是起点今年,是杨晓菲本科毕业的第十年,她获得了国际物理学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奖。这十年里,她秉承科研探索初心,有幸受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博士联合培养,随后又到比利时鲁汶大学和欧洲核子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年入职北大实验核物理团队。这十年里,她的科研之路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种种曲折艰难之后,她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多次在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邀请报告。今年3月,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正式公布了年度青年科学家奖获奖名单,杨晓菲凭借在高精度激光核谱技术以及不稳定原子核基本性质和结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核物理领域青年科学家奖。她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在中国工作的核物理学者。杨晓菲说:中国的核物理研究起步虽晚,但近些年发展迅速,出色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权威奖项的获得也是自然的进展。此时获奖,是她的幸运,这是对她过去十余年科研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她未来职业生涯的鼓励。目前,杨晓菲还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她未来五年的研究规划是借助国内外正在发展的新一代核物理大科学装置开展核物理基础研究,将与国内外的研究团队开展全面合作。北京大学加速器楼大厅核物理学,又称为原子核物理学,研究起源于年。在很长的时间里,核物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自然界存在的原子核。科学家用加速器产生出放射性核素以来,核物理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开启了向未知原子核的拓展。原子核的复杂性决定了核物理研究的美丽多彩;而核能、核安全、核医学等的应用,又在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加速器已经能够产生的核素有三千多个,而理论预言是一万多个。杨晓菲解释说:“放射性核素在自然界并不存在,需要借助大型加速器装置。对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和结构的系统性认识需要各种实验技术的结合。我们的工作聚焦在基础研究,是对未知物质世界的探索。当然,这些基础探索也会有长远的潜在应用。”杨晓菲在北大从北大出发,再回到北大杨晓菲本科三年级参加北京大学的夏令营,随后保送北大的研究生。回忆起与北大的缘分,她说:“我大四做本科毕业论文时就加入到北大实验核物理团队。我参加的第一个核物理实验是在兰州HIRFL-RIBLL放射性束流线上开展的。”在实验团队里,大家一起努力,齐头并进,气氛活跃。杨晓菲喜欢这种团队协作的氛围。本科毕业后来到北大及至出国学习和工作,杨晓菲与北大实验核物理团队始终保持联系,经常受到老师们的鼓励与指引。杨晓菲感慨:“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学习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本科期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而研究生期间,你会发现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则广泛得多。我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习和工作方式的重要转折是在北大完成的。”在北大读博士期间,杨晓菲到日本理化所参加联合培养。从北大毕业后,杨晓菲到比利时鲁汶大学和欧洲核子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期间,在欧洲也有几个研究机构向杨晓菲发出邀请,但她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北大。她说回国也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就如同她欧洲同事在她回国前提到的“Nothingcan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2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