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速装置 >> 加速装置市场 >> 瞭望丨合肥未来产业续航城市发展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雪
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秒。这是光量子干涉示意图新华社图 ◇在合肥,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以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资源得天独厚,是未来产业的源头活水 ◇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显示出强大的技术更新换代态势和未来产业的衍生潜力。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在合肥呈现出集成与创新发展态势 ◇“未来产业的效应不是立竿见影的,短期内也许不能体现在GDP上,但对城市长远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创新气质营造有重要意义。” 量子计算颠覆传统超算对特定数学算法的求解,“九章”用秒钟抵过6亿年;靶向药物精准打击癌细胞,癌症有望成为可控慢性病;类脑智能进入传统产业,能源等产业的智能化悄然到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安徽合肥用舍得的精神抓创新,以开放的胸怀抓产业,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为城市发展续航。 合肥市发改委主任朱胜利对记者表示,“未来产业的效应不是立竿见影的,短期内也许不能体现在GDP上,但对城市长远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创新气质营造有重要意义。” 抢占先机 未来产业,充满前沿颠覆色彩,一般被认为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变迁起到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产业。在安徽合肥,量子技术、类脑智能、靶向药等未来产业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正在从“未来”走进当下。 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秒,而传统超算需要6亿年。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评价这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在科研屡攀高峰的同时,量子技术的产业化探索也给未来的生产生活带来无限畅想。合肥高新区有一条著名的“量子大道”,这里分布着量子测量、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量子技术三大产业化方向的企业。 “量子测量利用量子态对环境非常敏感的特性,可以大幅度提高测量物理量的精度,使检测单个癌变细胞、更准确地测量大脑活动信号、‘看清’纳米级芯片内部的电路结构成为可能。”国仪量子营销中心副总经理付永强说,国仪量子深耕量子测量产业化,研发的一批高端科学仪器已交付高校、企业、医院等海内外近百家单位。 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青松团队研发的新型肿瘤临床精准用药技术——基于癌症病人自体细胞的高通量体外药敏技术(HDS)在临床应用上取得突破。一些复发难治型白血病患儿通过HDS检测进行用药,病情得到缓解,从而获得干细胞移植机会。目前,团队还在肝癌临床治疗等方面不断努力。 年10月,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在“资本寒冬”中,逆势获得大额A轮融资。该公司依托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网络实验室的技术,将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与产业融合,在能源、交通、教育等领域落地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伴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涌现,经济增长动力加速迭代,当前,未来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朱胜利说,面对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合肥抢抓机遇、主动布局,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梯度迭代 对合肥来说,主导产业是经济实力的体现,必须做大做强,如汽车产业和家电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代表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如集成电路产业和新型显示产业;未来产业虽然对当下的税收贡献甚微,还需要持续投入,却决定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续航力——这是合肥梯度迭代的产业结构,也是合肥未来发展的底气。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面向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八大领域,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根据未来产业产生的机制,合肥顺势而为,积极布局,将可能形成未来产业的企业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原创型,即颠覆性技术或未来技术创造未来产业。在合肥,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以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资源得天独厚,是未来产业的源头活水。 二是衍生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衍生出未来产业。当前,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显示出强大的技术更新换代态势和未来产业的衍生潜力。通过政府大规模投资、招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合肥呈现出集成与创新发展态势。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肥市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器件、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入选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武汉。 三是赋能型,新兴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推动形成未来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传统产业,一方面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向智能化产业形态转变,实现“有中生新”;另一方面,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推动智能装备等新产业发展,实现“无中生有”。 舍得投入 采访中,多位企业负责人和专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培育未来产业,示范应用、资金支持、政府高度重视和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朱胜利说:“一项新技术出来之后,如果没有一定的应用场景,很难走向产业化。比如,如果不做量子通信城域网,很多技术得不到验证和提升,就没有后来的量子通信骨干网络京沪干线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更无法实现‘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 在资金支持方面,合肥市政府发挥国有资本引导、放大作用,打造从研发资金,到天使投资,再到产业化投资的全链条资本支持政策措施体系。 “年,合肥高新区旗下种子基金给予公司万元投资,直接支持空中成像产品从研发迈入产业化。”东超科技董事长韩东成说。目前,东超科技从年不足十人的创业团队发展到多人,市场估值数亿元。今年抗疫期间,东超科技依托“空中成像”技术,研发了多款“无接触”产品,在医院、地铁等场所广泛应用,为疫情防控贡献科技力量,其中部分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正是因为前沿且未知,未来产业与不确定性挂钩,发展未来产业意味着放弃一些短期收益,还可能承受不小的争议,甚至失败。朱胜利说:“发展未来产业,不能从一事一项目判断成败。要用舍得的精神抓创新,用开放的胸怀抓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