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速装置 >> 加速装置优势 >> 2012年成立,硅烷科技硅烷气量价齐升,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国泰君安周天乐张越)
1.盈利预测与估值1.1.报告要点
硅烷气量价齐升逻辑将延续,贡献公司增量之一。
在需求端,光伏N型电池背面采用遂穿氧化层与多晶硅层钝化接触结构,所需硅烷气用量较P型电池提升约50%,预计年光伏行业的硅烷气用量约吨;硅碳负极材料理论能量密度较高,已成为新型负极主要发展方向,预计年硅碳负极材料对硅烷气需求量约吨;面板、半导体领域对硅烷气需求量较为稳定,预计年分别为吨、吨;预计年硅烷气市场总需求约吨。
在供给端,硅烷气主要生产厂商为硅烷科技、内蒙古兴洋、中宁硅业等,预计年硅烷气市场供需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价格有望维持20-25万元/吨。
公司公司硅烷一期、二期生产线设计产能合计吨/年,预计建成后实际可投产约80%,年硅烷气实际产能约为吨,扩产吨项目有望年投产,届时产能或将超过吨,将带来业绩大幅增长。
募投延伸多晶硅产能,贡献公司增量之二。
公司通过IPO募投吨/年半导体硅材料项目。预计年产吨高纯多晶硅,其中区熔级多晶硅吨,电子级多晶硅吨。电子级多晶硅是生产芯片的关键原材料,区熔级多晶硅主要用于制造IGBT、高压整流器、高压晶体管等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目前国内需求主要依赖进口,项目建成达产后有望实现年均营业收入2.57亿元。
氢气业务保持相对稳定,短期对公司增量贡献相对较小。
公司工业氢业务的客户主要为尼龙化工、尼龙科技、神马万里,均为公司的关联方,工业氢需求量较大且业务合作持续多年,预计未来对工业氢的需求仍将保持相对稳定。目前公司工业氢总产能3.76亿立方/年,按年销售均价1.47元/立方计算,对应总产值5.53亿元,目前公司暂无工业氢扩产计划,工业氢业务增幅相对较小。
高纯氢气为硅烷科技年新增业务,目前产能为万立方,若按照公司年1.54元/立方的平均销售价格进行估算,公司高纯氢产值可达万元,目前仍处于向下游客户导入的起步阶段。
1.2.核心假设
(1)硅烷气:
年硅烷气实际产能吨,设计产能吨,预计达产后实际可投产80%,同时年9月拟投资不超过4.5亿元建设吨硅烷气项目,按均价20万元/吨,产能有望超过吨,计算得总产值为11亿元。年硅烷气价格提升带来盈利增长,考虑到未来硅烷气供需紧平衡仍将持续,硅烷气价格将保持高位。年与年公司硅烷气业务营收持续增长。
我们预计-年公司硅烷气业务营收分别为3.77/5.27/6.85亿元,同比增长%/40%/30%。
(2)氢气:
年氢气产能3.76亿立方,按年销售均价1.47元/立方计算,对应总产值5.53亿元。目前公司氢气业务暂无扩产计划,营收或维持小幅增长。我们预计—年公司氢气板块营收分别为5.49/5.66/5.83亿元,同比增长15%/3%/3%。
(3)四氯化硅:
四氯化硅作为公司生产硅烷气的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生产并使用,在结存较多的情况下公司将其零星出售,随着硅烷产量的增加,结存的四氯化硅也同步增长。我们预计—年公司四氯化硅板块营收分别为0.08/0.12/0.17亿元,同比增长50%/50%/50%。
(4)高纯氢:
年7月高纯氢转固产能万立方,若按公司年平均售价1.54元计算约万元。目前高纯氢下游需求仍不足,年实际营收.17万元,随着未来氢能等下游需求逐步得到释放,高纯氢业务有望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年公司高纯氢板块营收分别为0.04/0.09/0.26亿元,同比增长%/%/%。
(5)多晶硅:
多晶硅一期项目产能吨,产值1.25亿元,建设期12个月;二期项目建设周期10个月,产能吨,产值约1.25亿元,建设期10个月。我们预计—年公司多晶硅板块营收分别为0.6/1.5亿元,年同比增长%。
(6)其他业务:
硅烷科技其他业务包含材料销售、技术服务、固定资产租赁等。我们预计—年公司其他业务板块营收分别为0.80/0.88/0.97亿元,同比增长10%/10%/10%。
毛利率:我们预计随着产能释放,硅烷气价格逐步下行毛利率下降,氢气、高纯氢、四氯化硅、多晶硅、其他业务毛利率相对稳定。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测公司—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18/12.61/15.58亿元,同比增长41%/24%/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2/2.63/3.52亿元,同比增长%/30%/34%;-年EPS分别为0.62/0.81/1.08元。
1.3.估值分析
1.3.1.相对估值法:合理估值21.25元
公司主营业务为以电子级硅烷气为主的特种气体,以及以氢气为主的普通工业气体,选取同为从事特种气体与普通工业气体的华特气体、凯美特气、金宏气体作为可比公司。根据Wind一致性预期,3家可比公司年平均估值为32.81倍PE。
公司短期硅烷气量价齐升,中期多晶硅扩产带来增量,长期高纯氢需求逐步增长实现放量,业绩有望稳步增长,基于审慎性原则,我们给予公司年25倍PE估值,预计年公司EPS为0.85元,对应合理估值为每股21.25元。
1.3.2.绝对估值法:合理估值24.46元
对公司采用FCFF法估值,主要假设如下,在对应参数假设下,公司对应合理估值为每股24.46元。
关键假设依据:
(1)无风险利率:取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81%。
(2)股票风险溢价:取10年沪深指数平均收益率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4.75%。
(3)Beta:选取可比公司过去一年周收益率,对比同期万得四级行业工业气体指数计算得到平均加权原始beta为0.95。
(4)税前债务成本:假设公司未来税前债务成本为5.0%。
(5)所得税率:假设公司未来所得税率为15%。
(6)永续增长率:假设公司有正的永续增长率2.5%。
1.3.3.目标价22.86元
综合考虑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的结果,取二者平均值,给予硅烷科技(.BJ)目标价22.86元,对应市值74.22亿元。
2.国内领先硅烷气公司,深耕氢气、硅材料领域2.1.公司成立于年,从硅烷气拓展至氢、硅材料
硅烷科技以硅烷气起家,通过收购切入氢气赛道。
硅烷科技成立于年,成立之初以电子级硅烷气为主要产品,成为国内首家能够规模化生产6N级别以上的电子级硅烷气公司,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国内的垄断地位。
公司年与年分别通过收购首创化工制氢二期、一期生产线,新增氢气产能3.76亿方/年,成功切入氢气赛道。
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氢气(工业/高纯氢)与电子级硅烷气,其电子级硅烷气生产线是国内领先的百吨规模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的工业化生产装置。
公司确定了硅、氢两条线的战略定位,逐步构建以工业气体为基础、以电子级硅烷气为龙头,向特种气体行业扩张,通过硅、氢延链补链,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业务。
公司以电子级硅烷气、氢气为主要产品,深耕氢、硅产业链延伸。
公司硅烷气产品原材料主要为硅粉(外购)、氢气(自产)、四氯化硅(外购)、三氯氢硅(外购+自产)等,下游可应用于半导体、显示面板、光伏、先进陶瓷、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等新兴产业,公司基于所掌握的“ZSN法高纯硅烷生产”技术,电子级硅烷气产品纯度稳定在6N级以上,最高可达到7N级,已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公司氢气产品原材料采购于关联方首山化工尾气产品焦炉煤气(外购),下游集中于平煤神马集团的尼龙业务板块,采用氢气为原材料最终制造涵盖尼龙原材料、中间体到深加工制品的尼龙全产业链产品,氢气需求量大且较为稳定。
年下半年公司增加高纯氢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业,并逐渐向光纤制造、储能、半导体等领域拓展。
2.2.股权结构清晰稳定,河南省国资委为实控人
河南省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公司股权结构稳定。
截至9月22日,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控制的河南平煤神马首山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首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合计持有公司75.94%股权,股权较为集中。
河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持有中国平煤神马集团65.15%的股权,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2.3.营收净利大幅增长,前三季度硅烷气表现亮眼
年以来硅烷气产品量价齐升,公司业绩持续向好。
年至今,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均实现大幅增长,营业收入由年的0.9亿元增长至年的7.21亿,归母净利由年的0.07亿元增长至年的0.76亿元,主要由于公司年与年分别通过收购首创化工制氢二期、一期生产线,产品由硅烷气变更为氢气与硅烷气,氢气业务快速放量叠加硅烷气二期产能释放贡献了主要增量。
年以来,受益于硅烷气产品量价齐升,公司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4亿元(+38.81%),归母净利1.47亿元(+.14%)。硅烷气产品下游需求旺盛状况仍有望保持,预计公司业绩持续向好。
氢气、硅烷气合计营收占比88.95%,毛利率有望逐步提升。
公司此前以硅烷气产品为主,年收购氢气生产线后新增氢气业务,年公司氢气、硅烷、四氯化硅、其他业务在营收中占比分别为66.24%、22.71%、0.72%、0.30%、10.09%,其中氢气业务占比逐年增长,预计随产能到达上限增长放缓,硅烷气随着产能加速释放占比将提升,以危化品销售、技术服务、固定资产出租等为主的其他业务占比或将稳步下降。
从毛利率来看,-年氢气毛利率保持在25%-30%,未来有望相对稳定;硅烷气毛利率逐年增长,主要原因为随着硅烷气产量增加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年以来硅烷气价格上涨毛利率有望显著提升;四氯化硅为生产过程中副产品无法准确计算产量且价格变化大导致毛利率波动较大;高纯氢处于起步阶段固定成本高毛利率为负,预计随着高纯氢放量毛利率将逐步回升。
综合毛利率、净利率稳步增长,期间费用率持续下行。
-年公司毛利率稳步提升的主要原因为毛利率较高的氢气业务占比提升,年以来受益于硅烷气价格大幅上涨毛利率提升明显,预计未来随着硅烷气供给缓解价格下行,毛利率或有所下降。公司净利率受毛利率提升叠加期间费用率下降影响,实现稳步增长。
-年前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分别为17.47%、13.74%、11.58%、7.06%,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主要由于公司年、年收购制氢资产后,营收大幅增长远超期间费用涨幅,期间费用率显著下降。其中销售费率低于行业主要原因为硅烷气客户自提比例较高,氢气通过管道供应销售费用小。预计公司期间费率或将持续保持较低水平。
3.硅烷市场供需紧平衡,硅材料扩产加速公司主要产品硅烷气在光伏N型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推动下市场需求旺盛,预计年硅烷气市场或将保持紧平衡,硅烷气价格有望维持20-25万元/吨,公司硅烷气产能有望由年的吨扩产至年的超吨,将带来业绩大幅增长。
同时公司募投延伸多晶硅产能,吨/年半导体硅材料项目预计年产吨高纯多晶硅,其中区熔级多晶硅吨,电子级多晶硅吨,对应约2.57亿元/年产值。硅烷气量价齐升叠加硅材料产能释放,有望推动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3.1.需求:光伏与硅碳负极带来增量,面板等需求相对稳定
3.1.1.硅烷气下游较为集中,主要应用于光伏、面板领域
硅烷气下游主要分布在光伏、显示面板领域。
在光伏行业硅烷气主要应用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在减反射膜、非晶硅薄膜和非晶/微晶硅叠层薄膜制作的化学气相沉积环节中均需使用硅烷气;在显示面板TFT/LCD的薄膜制造过程中的化学气相沉积环节,也需要使用硅烷气。
目前公司硅烷气下游集中于光伏、显示面板行业,年公司硅烷气产品在光伏行业营收0.68亿元,占比56.26%,在显示面板行业营收0.53亿元,占比43.74%。
3.1.2.光伏N型电池采用钝化接触结构,硅烷气单位用量提升
N型电池理论极限效率更高,预计年N型电池渗透率达30%。
N型电池的TOPCon技术利用量子遂穿效应,在电池背面制备一层超薄遂穿氧化层,利用钝化性能降低金属复合,以此提升转换效率。
目前P型电池为市场主流电池,其生产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但P型电池已经接近24%理论转换效率极限,N型电池理论极限效率可达28.7%,随着电池制造工艺和技术的提高,N型电池成本有望逐步降低,将替代P型电池成为未来光伏电池主要发展方向,按照目前主流厂商的扩产规划,预计年N型电池渗透率有望达到30%。
N型电池新增遂穿氧化层与多晶硅层,其中多晶硅层需以硅烷气为原料沉积制取。
从电池结构和生产工艺来看,N型电池核心为在背面增加了超薄遂穿氧化层(SiOx)和多晶硅层(Poly-Si),二者共同形成了钝化接触结构,利用钝化性能降低金属复合,以此提升转换效率。
其中SiOx遂穿层约1-2nm,主要通过热氧化法制取;Poly-Si多晶硅层目前主流采用低压力化学气相沉积法(LPVCD)、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VCD)法制取,均需使用硅烷气(SiH?)作为原料。
同时传统P型电池制取SiNx减反射膜时亦需使用硅烷气(SiH?)为原料进行沉积。
N型电池与P型电池相比,硅烷气用量有望提升。
虽然N型电池的PolySi多晶硅层越薄双面率越高,但考虑到工艺复杂性,目前主流采用的厚度约-nm,取中间值nm,在实验条件下可双面沉积Poly-Si多晶硅层,但在常规量产中仅在背面沉积Poly-Si多晶硅层,预计N型电池的Poly-Si多晶硅层厚度合计约nm。
P型及N型电池的单层氮化硅减反射膜厚度约60-nm,取中间值80nm,则P型及N型电池正反面氮化硅减反射膜厚度合计约nm。
根据多晶硅(Si)密度约2.33g/cm3,原子量28,氮化硅(Si3N4)密度约3.12g/cm3,分子量,近似估算出N型电池较P型电池所需硅烷气用量提升约50%。
预计年硅烷气在光伏行业需求量为吨。
根据CPIA数据,年我国光伏电池片装机量为GW,根据公司公告,由客户访谈了解到普通光伏电池生产的硅烷耗用量为16吨/GW,据此估算得到年硅烷气在光伏行业需求量约为吨,预计-年我国光伏电池片装机量分别为//GW,单位N型电池硅烷气用量约24吨/GW,预计年N型电池渗透率有望达30%,据此估算得到年硅烷气在光伏行业需求量约为吨,预计年随着N型电池渗透率提升至40%,硅烷气在光伏领域需求量增长至吨。
3.1.3.硅碳负极材料成未来趋势,硅烷气迎来新增长
硅基负极材料能量密度更高,已成为新型负极发展方向。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锂电池负极材料也在向着高比容量方向发展。
石墨负极材料虽有高电导率和稳定性的优势,但目前其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上限mAh/g,而硅基负极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上限可达4,mAh/g,硅基负极材料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成为新型负极发展主要方向。
短期来看硅氧负极占据主要市场,长期来看硅碳负极理论容量高为主流趋势。
硅基负极材料可分为硅碳负极、硅氧负极与硅基合金负极,其中硅基合金负极工艺复杂成本高尚难大规模使用,硅碳负极、硅氧负极为主要技术方向。
短期来看,硅氧负极凭借循环性能高、倍率性能高等优势占据主要市场,但从长期来看,硅碳负极具有理论容量高、首次充放效率高、工艺成熟成本低等优势,在未来有望通过对硅材料粒径、结构的改变,降低硅碳负极膨胀率,提升循环性能,成为主流硅基负极材料。
预计硅碳负极掺硅量可达10%,主要通过以硅烷气为原料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取,有望带来硅烷气的需求增长。
硅碳负极的硅材料主要为纳米硅,预计掺硅量可达10%。纳米硅的制取方法主要有机械球磨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蒸发冷凝法三种,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以硅烷气为原材料制取纳米硅粉的技术,根据热解能量源的差异又可分为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LICVD)与流化床法(FBR),目前PEVCD与LICVD是工业生产中主要运用的纳米硅粉生产技术。
预计年硅碳负极材料对硅烷气需求量约吨。
根据GGII数据,年我国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1.1万吨,同比增长83.3%,占负极材料出货量的1.5%。
根据各大厂商对硅基负极扩产进度,预计年硅基负极总产量有望达5万吨,硅碳负极渗透率25%产量约1.25万吨,其中采用硅烷气为原材料的CVD法产量占比30%,预计硅碳负极中掺硅比例达10%,根据Si—SiH4测算1吨硅粉对应1.14吨硅烷气,预计年硅碳负极材料对硅烷气需求量分别为吨,年随着硅碳负极渗透率提升至40%,硅烷气需求量提升至吨。
3.1.4.面板、半导体需求稳定,预计近三年硅烷CAGR32%
面板、半导体领域硅烷需求量相对稳定,预计年硅烷市场总需求吨,-年复合增速约32.32%。
根据公司公告,年公司在面板领域直销硅烷气.34吨,在光伏或面板领域代销硅烷气.37吨,将代销硅烷气按光伏、面板直销比例分拆,估算年公司在面板领域合计销售硅烷气.07吨,按年公司硅烷气在面板领域市占率约26.88%计算,估算得年面板市场对硅烷气需求量约吨,预计年需求量约为吨。
根据公司公告,年半导体领域硅烷气需求量约为吨,预计年需求量约为吨。
据此推测-年硅烷市场总需求约为吨、吨、吨,-年复合增速约32.32%。
3.2.供给:硅烷市场供需紧平衡,价格有望维持高位
预计年硅烷气市场供需保持紧平衡,硅烷气价格有望维持20-25万元/吨。
从供给来看,硅烷气主要生产厂商为硅烷科技、中宁硅业、内蒙古兴洋、天宏瑞科、中能硅业等。
公司年实际产能吨,并于9月26日公告拟新建吨产能;中宁硅业为多氟多子公司,大部分供给多氟多加工氟硅产品,实际可外售产能较小;内蒙古兴洋等硅烷厂商实际产能正逐步释放。
年以来硅烷气市场需求旺盛供给紧缺,价格从年的约11万元/吨大幅上涨至目前超过25万元/吨;随着产能逐步释放,预计年供给紧缺问题将有所缓解,但仍将保持紧平衡状态,硅烷气价格有望维持20-25万元/吨。
3.3.公司硅烷气业内领先,产业链延伸带来新增长
3.3.1.硅烷气技术先进客户优质,产能有望加速释放
硅烷生产技术国际领先,产品可达7N级,国内市占率32.56%。
年以前,6N级以上硅烷气基本依赖进口,年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化学赛宁波工程公司研发并建成采用“ZSN”法硅烷生产线,使得硅烷产品纯度达到6N-7N,高于国内其他大部分厂家4N-5N的硅烷气纯度,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可以满足目前下游市场对硅烷气质量的所有要求。
影响公司硅烷气产能的主要环节包括生产环节的冷氢化产能、歧化反应产能,以及充装运输环节的罐装产能,公司通过冷氢化、歧化技改提升生产环节产能,同时对应改造罐装面板和外购包装物以提高充装运输产能。
公司硅烷气受多家优质客户青睐,前五大客户占比63.70%。
凭借先进的技术与产品,公司积累了一批市场领先客户,年前五大客户合计占硅烷气营收比例63.70%。
年公司硅烷产品总体在国内市占率达到32.56%,在光伏领域,积累了如隆基股份、爱旭太阳能等大型客户,光伏供应领域市占率已达到37.95%;在显示面板领域积累了华星光电、惠科光电等主流客户,面板供应领域国内市占率达26.88%;在半导体领域,已完成了芯片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认证工作,有望逐步向半导体客户导入放量。
3.3.2.募投延伸产业链,多晶硅扩产贡献增长
硅烷气产能由吨扩产超吨,预计总产值约为11亿元。
公司硅烷一期、二期生产线设计产能合计吨/年,预计建成后实际可投产80%,年实际产能已达到约吨/年。
年9月26日公司公告拟投资不超过4.5亿元建设吨硅烷气项目,建设周期不超过16个月。
年公司硅烷气平均销售价格约11.48万元/吨,考虑到年以来硅烷气需求旺盛,价格已提升至20-25万元/吨,若按照20万元/吨的平均销售价格进行估算,则公司硅烷气超吨产能对应产值约为11亿元。
公司通过IPO募投两个项目:吨/年半导体硅材料项目与硅烷装置冷氢化系统技改项目。
吨/年半导体硅材料项目投资总额4.97亿元,一期建设周期12个月,二期建设周期10个月,预计年项目逐步投产;硅烷装置冷氢化系统技改项目投资总额1.94亿元,建设周期18个月,预计年末可逐步投产。
利用传统硅烷气优势向下游延伸,吨/年半导体硅材料项目或带来2.57亿元/年产值。
项目预计年产吨高纯多晶硅,其中区熔级多晶硅吨,电子级多晶硅吨。电子级多晶硅是生产芯片的关键原材料,区熔级多晶硅是电子级多晶硅的高端产品,主要用于制造IGBT、高压整流器、高压晶体管等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目前国内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年国内电子级多晶硅与区熔级多晶硅需求量分别为0吨、吨,预计年需求量将达到00吨、吨,需求保持旺盛。
公司传统优势产品硅烷气为多晶硅生产原材料,为公司向下游多晶硅产业延伸奠定了基础,根据公司测算,项目建成达产后有望实现年均营业收入2.57亿元。
硅烷装置冷氢化系统技改项目可实现硅烷原料自给。该项目可提高硅烷生产所需中间产物三氯氢硅的产能,技改项目完成后可同时为硅烷一期、二期和后续硅烷及半导体硅材料扩能提供原料保障。
技改前,公司硅烷一期三氯氢硅设计产能为1万吨/年,硅烷二期装置三氯氢硅设计产能为4万吨/年,公司年三氯氢硅实际产能约2.7万吨,外购三氯氢硅2,.88吨。技改后公司在无需外购三氯氢硅的情况下,可补足公司三氯氢硅设计产能缺口约2.3万吨,供硅烷一期、硅烷二期歧化反应阶段使用,由此可以间接增产硅烷气约1,吨。
4.工业氢需求稳定,开辟高纯氢业务公司工业氢主要向关联方平煤神马尼龙业务供应,需求量较大且业务合作持续多年,预计未来对工业氢的需求仍将保持相对稳定,目前公司工业氢总产能3.76亿立方/年,对应总产值5.53亿元,目前公司暂无工业氢扩产计划,工业氢业务增幅相对较小。
高纯氢气为硅烷科技年新增业务,目前产能为万立方,若按照公司年1.54元/立方的平均销售价格进行估算,公司高纯氢产值可达万元,但目前仍处于向下游客户导入的起步阶段,增长相对较小。
4.1.工业氢应用于传统工业,需求稳定小幅增长
公司氢气向关联方平煤神马尼龙业务供应,需求量大且保持稳定。公司氢气业务的客户主要为尼龙化工、尼龙科技、神马万里,均属于平煤神马集团控制的企业,为公司的关联方,客户所在地为平顶山尼龙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使用氢气为原材料生产尼龙的全产业链产品,氢气需求量较大且业务合作持续多年,预计未来对氢气的需求仍将保持相对稳定。
氢气总产能3.76亿立方/年对应约5.53亿元产值,预计满产后营收增幅相对较小。
公司于年末收购首创化工制氢二期生产线(产能1.6亿立方/年),且于年8月收购首创化工制氢一期生产线(产能2.16亿立方/年),目前氢气总产能3.76亿立方/年,按年销售均价1.47元/立方计算,对应总产值5.53亿元。
公司年氢气产能利用率已达到86.89%,预计年氢气产能或达到满产状态,目前公司暂无氢气扩产计划,氢气业务增幅相对较小。
4.2.高纯氢尚处起步阶段,加速向下游客户导入
高纯氢加速向宇通客车等下游客户导入,产销量有望大幅提升。
高纯氢气为硅烷科技年新增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年高纯氢营收0.02亿元。
公司已通过气体代理商向河南公交系统供应氢燃料领域使用的高纯氢,同时已与宇通客车签署了氢燃料电池用高纯氢合作备忘录,有望在年下半年正式开展供应。
目前公司已开始向公交系统、电厂、半导体等下游供应高纯氢,并成功进入氢能产业领域。
公司高纯氢生产线于年7月底转为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全年产能为万立方,若按照公司年1.54元/立方的平均销售价格进行估算,公司高纯氢产值可达万元,随着氢能市场逐步扩张,公司高纯氢销量有望大幅提升。
5.风险提示1)募投项目产能释放不及预期:若硅烷气项目、硅烷装置冷氢化系统技改项目与吨/年半导体硅材料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或对公司业绩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2)硅烷气、氢气、多晶硅等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若公司产品硅烷气、多晶硅下游半导体、光伏等领域,以及氢气下游尼龙制造等领域需求疲软,可能导致公司产品出货量不及预期。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